程广京在地里查看蔬菜长势。
【阅读提示】 程广京,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葡萄架乡。为了回乡报考村官,他毅然放弃了上海一所大学老师的岗位。在村工作两年,先后荣获河南省百优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之星、开封市十佳大学生村干部、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日前,记者与程广京进行了交流,听他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
本报记者:听说你是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高校教师岗位,瞒着父母报考村官的,能谈谈当时是怎样想的吗?
程广京:2005年,我考上了江西一所大学。在校期间,我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2008年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当政治老师。父母很高兴,逢人就夸儿子有出息。
一个偶然机会,我从网上看到河南省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消息,就从上海坐长途班车赶回家乡,瞒着父母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我被录取了。可当我把“喜事”告诉父母时,却换来父亲一顿训斥:“农村工作好做吗?借你一百个、一千个本事你也做不出像样的成绩来!”母亲则是一次又一次擦去眼角的泪。我被分到距老家不远的葡萄架乡董庄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对亲友的不理解,我保持沉默,决心用行动来证明我的选择。
本报记者:从象牙塔到黄土地,面临很多挑战,你是如何赢得村民信任的?
程广京:虽然我是本地人,老家离董庄村并不远,但是,对能否迅速转换角色,我当初心里也没底。我一进村,群众就议论开了:“一个毛头小子,敢来这十里八村出了名的乱村,等着看他笑话吧!”为了尽快让群众熟悉我,我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村民,详细了解他们到底想什么,发展中的困难是什么?通过走访,我发现这个村是一个酒后闹事多、赌博现象严重的“棘手村”。
我在努力向老党员、村干部请教工作思路的同时,不断告诫自己努力、再努力,从力所能及的小事,一件一件地去做,以赢得村民的信任。有一次,村民项保民很吃力地拉着一车麦子路过村部,我主动上前帮其拉车。“早听说俺村来了个大学生,一直没见过,没想到文化人还能帮我拉车干苦活,人挺热心!”项保民的好评一传十、十传百,此后村民见了我都会主动打招呼。邻里发生争执,只要我上门调解,总会给个“面子”。
村里的变压器年久失修,村民生产生活用电难。我多次跑电业局,争取到了两台大负荷变压器,结束了村里用电“一天一小停,两天一大停”的局面。同时争取项目资金,两年为村里新打机井53眼,修复旧井10眼,疏通河道3000多米。
特困户翟宝忠身患残疾,我为他申请了政府帮扶,多次自费送去慰问品,还扶持他养殖生猪10余头,年收入达8000余元。农忙时节,我冒着38度高温帮低保户项保民收小麦,自掏腰包200元帮他购买稻种和化肥。
本报记者: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你是如何因地制宜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
程广京:董庄村是一个典型的豫东农业村,在缺资金、缺技术的情况下,要想上大项目实非易事。经过反复调研,我形成了发展特色蔬菜种植的思路。缺技术,我花光了个人积蓄从山东寿光请技术员。缺资金,我多方争取创业贷款60万元,还拿出家里为我准备结婚的钱,投资5万元建温室示范棚、育苗棚,为农户免费育苗。
创业阶段,我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光鞋子就磨破了好几双,人瘦了、脸黑了,头发白了。有一天夜里,大雨倾盆,我担心大棚被雨冲塌,赶紧奔到示范菜地,爬上3米多高的棚顶加固大棚,一不小心滚了下来,左手腕骨折。没等痊愈,我就提前出院,重新钻进大棚。
就这样,村里的蔬菜栽培从无到有,现拥有标准化日光温室36座,实现销售收入190余万元,带动2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紧接着,我创办了“佳乐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去年年底蔬菜遭遇卖难,我带领群众跑市场,通过网络叫卖,销售蔬菜10万余斤,佳乐品牌蔬菜在兰考小有名气。
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村里好多年轻人无活可干,就组织了村运输专业队。目前,运输队已拥有车辆26辆,年收入40多万元。我还多次和县、乡劳动部门协调,两年向外输送务工人员1000多人次,为村里增收1000多万元。人人有事干,酗酒闹事、打牌赌博等陋习销声匿迹了,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