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访贫问送温暖,谨防“节后寒”
2013-02-25 09:59:00

  逢年过节,访贫问苦送温暖,是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暖心之举。记者采访发现,这一沿用多年的工作惯例,如今在大学生村官中,却有了些许的不同和变化。他们说,送温暖要防止“节后寒”。

  慰问,内容不限“米面油”

  提起年终送温暖,大家可能很熟悉这样的场景:基层干部来到困难群众家中,送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说几句嘘寒问暖的话,被慰问对象则激动不已,连连称谢。

  与司空见惯的热闹不同,河南省舞钢市八台镇安庄村大学生村官孟祥杰的爱心慰问是“静悄悄”的。元旦前夕,一个寒风刺骨的早上,孟祥杰和村主任一起,带着自费购买的价值1000多元的食用油、大米、书包、彩笔等物品,给村里8个贫困户送去。在贫困户刘国晓家中,看到患慢性肾炎的刘妻躺在冷飕飕的屋里,他忍不住掏出口袋里仅有的100元钱,让刘国晓买台电暖扇。“大学生村官收入并不高,你为什么要自费送温暖?”孟祥杰用带有浓厚河南口音的普通话告诉记者:“国家的救助物资也有限,个人能帮一点是一点。”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尚王村支书刘尊龙,近日组织了10多名青年志愿者前往棠张镇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不过,他们带去的慰问品不是“米面油”,而是两名理发师、一台表演和一些零用钱。定期踏访敬老院的刘尊龙,很了解老人的心思。“快过年了,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关心。你看,他们当中不少人行动不便,又没有亲人陪同,出去理发都很困难。老人如小孩,他们也想干干净净、漂漂亮亮过个年。”老人们的笑脸印证了刘尊龙的话。“年终慰问是对困难人群脆弱心灵的一次抚慰,慰问者必须带着一颗真诚的心。比如,有的单位到敬老院,送的是一般的书籍。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看书已经很吃力了。这种送非所需的慰问,一看就是在应付。”刘尊龙说。

  既重“慰”也重“问”。山东省微山县傅村镇张西村主任韩松松,结合镇里的“夜间走访”活动,把送温暖变成了问疾苦、问需求、问发展之计的一次良机。元月9日至11日,一连3个晚上,6点到9点,她同其他村干部一道,分头走进全村147户人家,给困难户和五保户捎去了生活用品,给低保户捎去了民政部门帮交新农合费用的手续。看到村干部摸黑来家访,不少打工回家的村民虽然有点累,但还是泡上一杯清茶,和她聊起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有的希望得到养殖技术培训,有的希望村里多洒水,控制附近的煤矿污染……在寒冷的冬夜,韩松松同样感受到了来自村民的暖意。

  帮困,功夫更在平常日

  有限的慰问品、慰问金或许可以帮助困难户暂时度过节日,但如何让他们摆脱长期的生活窘境?这是时时萦绕在大学生村官心头的问题。

  “我们舞钢市委组织部要求每位大学生村官联系帮助一户困难户,援助一个困难户儿童,把扶贫帮困工作长期化。”孟祥杰透露说,“就我个人而言,平时主要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孟祥杰大学所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经常义务充当村里200多户养殖户的兽医。村里有位残疾老人叫安付安,儿子在外地打工,他和老伴就靠养猪、磨豆腐养活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次安大爷家的猪仔生病,一下子死了7头,老两口在家愁得吃不下饭。要知道,一头猪仔市场上卖五六百块钱呢。孟祥杰闻知马上赶到,诊断开药打针,给猪圈消毒。3天后,猪仔的病全好了。此后,孟祥杰隔三岔五就到安大爷家看看。年底,安大爷家7头猪卖了9800元,他高兴得把孟祥杰请到家里喝酒。“现在安大爷家的猪仔是零死亡,我为他避免了不少损失。”孟祥杰自豪地说。

  “给”村民一项技能,同样能摘除他们的贫困帽子。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大学生村官陈婧,去年刚到村里任职。在整理村里档案的时候,她发现全村1000多户人家,有低保户三四十家。这些家庭主要是因为生病或缺乏劳动力导致贫困。“如果符合政策,可以帮他们申请低保或临时补助,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能力去找工作挣钱。这才是长久之计。”前一阵,镇政府举办“丝袜花”培训,陈婧利用自己的资源,争取到30多个名额,组织村里没有工作的妇女去学习,她希望这一技术成为她们的新饭碗。

  “今天送200元,明天送400元,光依赖外援可不行。帮困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发展经济,让更多的人普享发展成果。”湖南省涟源市安平镇水平村主任李海,2007年一到这个省级贫困村,就确定了产业扶贫的思路。他在村里成立了金银花种植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加入的五六十个农户,每人每年增收达500元。他又“拉拢”湖南回春堂在村里建立中药材基地,吸纳40多户特困户家庭人员打工。他还在村里建起了农民科技培训学校,激起村民脱贫致富的热情。二组的刘四分、刘雄分两兄弟,以前成天就是打打牌,瞎混混,很穷。在学校的强势助推下,两兄弟变成了养猪大户,家里盖起了三层小楼。“像刘四分这样的人家很多。与5年前相比,现在村里的贫困户少了一半。”说到这个数字,李海掩饰不住地开心。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张粉琴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