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多月的试运行,日前,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袁源社区文化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西善花苑社区去年新来的美女大学生村官袁源是这个工作室的主人。这是南京市首家由大学生村官创办的非盈利社会组织。
“祖国啊祖国,你是我温暖的家,我在你的怀抱里幸福地长大,是你为我铺满鲜花盛开的路,我把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一进社区二楼,远远就能听到歌声,一群阿姨正在排练歌曲《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队伍最前头是个年轻的小姑娘,她就是袁源,边教大家如何提气发声,一边还走进队伍中纠正表演姿势。
1988年出生,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袁源从小就爱唱歌,去年被省委组织部选聘到西善花苑社区当村官,负责文化、体育、教育方面的工作。工作不久,袁源就发现,社区属于岱山保障房片区,7000多户居民几乎都是外来户。因为不熟悉,大家走动很少,她就萌发了利用专业特长开个工作室的想法。社区很支持,专门辟出了100多平方米的场地,设了古筝室、钢琴室、唱歌室。
工作室要开张,得需要学员。可是刚来社区,袁源几乎谁也不认识。于是她在社区里张贴海报,招募学员。一开始,倒是来了不少人,工作室里坐得满满当当,可是第二天,就只剩下了两三个。袁源急了,挨个打电话问,原来,居民有顾虑,觉得大学生村官在社区肯定呆不久,工作室就是搞形式。经过动员解释,袁源终于张罗了工作室的第一支队伍——合唱队。
不过,试运行阶段,袁源也碰到了不少难题。社区阿姨大多没有声乐基础,有的干脆五音不全,教起来特别费劲。有时候每个人练得差不多了,合声的时候确是一团糟。“后来,我慢慢琢磨到,不一定要拘泥于某一句是否踩上节拍,大家开心才是最重要的。”袁源自豪地说,现在,工作室已经有了11支队伍,合唱队、舞蹈队、腰鼓队、模特队、太极扇等,原来,社区里要搞广场活动,总是要到别的街道社区借外援,现在整台晚会都不成问题。
社区居民陈华兰是合唱队成员,今年48岁。“小袁人真不错,不仅歌唱得好听,人也长得漂亮,又有耐心。最近我老伴也加入了舞蹈队,生活比以前有滋味多了。”
“工作室正式成立了,要干的事更多了。”袁源说,今年打算招募一批热心文艺的志愿老师。“西善民歌”去年入选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作室准备对此挖掘、整理,建立一支传承队伍。此外,工作室还牵头成立了社区文化助学基金,利用爱心捐赠,资助辖区内贫困家庭中有艺术天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