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家住高新区(如皋城南街道)申徐村的陈兵正式成为了南通超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模具钳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今年,陈兵的儿子跨进了高三的大门,原本常年在外务工的他便决定在家附近找个工作。陈兵告诉记者,他是过年期间在村广播里听到了招聘信息,就照着留下的联系电话找到了“e工之家”,是“e工之家”帮他联系了招聘人员,并带他去参加了面试。
陈兵口中的“e工之家”其实是高新区(城南街道)一支由32名大学生村官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这个团队共有“义工队”和“益工队”两支队伍,“义工队”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全区所有五保、低保、家庭贫困老人,重度残疾、智障人群,建国前老党员、留守儿童等,“益工队”则是面向全区所有失业待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和尚未就业的毕业生。
现任天堡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主任的张磊告诉记者,“益工队”是用人企业和失业待业农民之间的一个免费中介。记者在位于高新区(城南街道)办公大楼内的人才市场看到,最新的企业用工信息历历在目。张磊说,不少村民足不出村,不知道最新的招聘信息,而大学生村官可以通过广播、网络等媒介将这些信息发布出去,同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就可以帮助有就业需求的村民做好用工登记,甚至是带着他们前去应聘。
近6年的村官生涯让张磊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同时也让他基本摸清了用人企业与农民就业的真正需求。近来,张磊正在与多家培训机构协商,计划开设专为失业待业农民和返乡农民工提升技能的培训班,让他们更轻松地走上工作岗位。但是,面对培训经费无着落的难题,张磊绞尽了脑汁。目前,他的想法是以不收取农民一分钱为前提,由“益工队”与培训机构协商,并出面做农民的思想工作,让参加培训的农民在学习结束后服从培训机构的安排,到培训机构指定园区内的企业工作。“这是一个真正可以为百姓做实事的广阔平台,也给了大学生村官们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眼前越是困难重重,张磊和他的队友们越是坚定“不言弃”的信念。
32名队员分组轮流任职是“e工之家”自发形成的保证所有大学生村官能够参与一线志愿服务的一项长效管理方法。团队成立后不久,在拿到民政部门提供的特殊人群名单后,大学生村官们就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将“义工队”分为家务义工、医护服务义工、特殊人群陪伴义工等多支队伍,两人一组到户开展志愿服务。今年清明节前夕,在80多岁的孤寡老人张秀英家中,“义工队”的队员们为老人送去了生活用品和药品,为老人洗衣做饭、理发洗澡,并带着她去银行领取了养老保险金。
“你只看到了我光鲜亮丽的头衔,却没有看到我艰苦拼搏的样子。你有你的高楼大厦,我有我的乡村小道。你可以轻视我的理想,但我会证明今后是谁的时代……”不久前,一首“大学生村官版陈欧体”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少网友纷纷留言,感叹大学生村官“是基层的希望”、“传递着社会正能量”。如今,“e工之家”也喊出了自己的口号:“我们扎根基层所做的每件事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我们在走家串户中感悟成长,在广阔农村步步夯实,我们无怨无悔,我们为自己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