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八字诀,四川内江村官工作“个性密码”
2013-04-12 10:27:00

   

  四川内江资中县板栗桠乡金华村副书记王科为村民培训蘑菇种植技术。 胡 军摄

  四川省内江市6年来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干部2171名,目前在岗1123名,覆盖全市67%的行政村。该市探索建立了“管、带、培、压、留、拓、扶、联”八字工作法,全面激发了大学生村干部队伍活力,成为内江村官工作的“个性化密码”。

  “管”,就是从规范制度入手,强化服务管理。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大学生村干部选聘、培养、使用、管理、考核以及各管理部门的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同时以大学生村干部管理系统为重要平台,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干部电子档案,定期更新,强化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和使用。市委专门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大学生村干部管理科,落实专门的人员、编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干部服务管理。

  “带”,就是落实帮带责任,让大学生村干部尽快转换角色、适应工作。建立“4+1”帮带制度和谈心谈话制度,即大学生村干部一到岗,便有县(区)部门、乡镇领导、驻村干部、村干部与其结成帮带对子,传授经验、解决难题,大学生村干部如果出现严重问题,结对干部将承担相应责任。

  “培”,就是加强教育培养,帮助大学生村干部提高能力素质。将大学生村干部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培训机制,市里开展重点培训,县(区)开展普遍培训,市、县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开展各类专题培训。近6年来,全市共开展各类培训1480多次。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培养机制,采取上挂锻炼、跟班学习、外出考察等方式,提升大学生村干部实际工作能力。

  “压”,就是有意识地给大学生村干部交任务、压担子,促进其健康成长。通过安排大学生村干部有序参与土地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村建设、矛盾调处、信访维稳、征地拆迁等急难险重工作,让他们正面接触矛盾,提高处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加速推进村干部队伍“升级换代”,将全市200余名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并于2010年率先在威远县试点“顶岗制”,凡有村干部职位空缺,原则上由大学生村干部补充。全市已有290名大学生村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4人、村委会主任22人、村“两委”副职231人。

  “留”,就是坚持以待遇留人,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村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农村。除认真落实上级要求的各项待遇外,还通过购买住房公积金、落实交通通讯补助、下乡补助、年终奖励等多种方式,提高经济待遇。有的县(区)为鼓励大学生村干部学历升级,还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政策。同时,结合市、县、乡三级换届,规定大学生村干部在“两代表一委员”中应占有一定比例,全市有近100名大学生村干部被选为市、县(区)、乡镇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拓”,就是多方拓展出路,不断提升其工作内动力。出台优惠政策,明确县乡考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拿出一定比例定向招考大学生村干部,并逐年扩大比例。2010年以来,实行“定向公选”,全市有8名大学生村干部公选为乡科级领导干部;试行“定向考录”,137名大学生村干部考录为国家公务员或选调生。同时,还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干部参加教育、卫生、银行等企事业单位选聘,339人考录为事业单位人员,进入国有企业或金融机构的53人,进入非公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31人。

  “扶”,就是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和扶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去年以来,在资中、威远两县试点的基础上,通过搭建项目服务、实践锻炼、技能提升、资金帮扶、交流互助“五大平台”,全面构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活力。目前,全市已有107名大学生村干部开展自主创业,共投入资金1327.6万元,创办、领办、合办项目81个,提供就业岗位540个,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典型。

  “联”,就是搭建沟通平台,增强群体凝聚力、向心力。每年春节前夕,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都要给全市每一名在岗大学生村干部寄慰问信,勉励他们在基层建功立业。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干部座谈会、经验交流会,邀请全国劳模、先进基层党组织书记、优秀大学生村干部等谈体会、讲经验。建立大学生村干部QQ群,搭建大学生村干部沟通、交流平台。引导大学生村干部自主创办了《青春印记》、《普润山水》等一批刊物,丰富了大学生村干部文化生活。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杨 涌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