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自主创事业
每当被别人称为“小老板”,赖素陶总会下意识腼腆地挠挠头。5年前,工程管理专业出身的他,放弃了联想集团的工作机会,来到惠阳区平潭镇新圩村做村官,转眼就到了而立之年。如今,他通过辛苦打拼,已拥有了两家属于自己的小厂,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
这5年间,赖素陶不仅让自己当上了小老板,还盘活了整个新圩村的经济,让村民们也当上了老板:帮助新圩村建成了1500亩国家级淮山种植综合基地,开创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种植淮山,推动新圩村成立了新淮食品有限公司……
“合同期满后有何打算?”记者问。
“继续创业。”赖素陶的答案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谈起创业过程,赖素陶最感谢的是惠州市委组织部。他告诉记者,他最初冒出创业的想法,也是源于组织部干部的鼓励,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组织部门帮了他很多忙。
“现在是千军万马考公务员,大学生村官不一定非得考公务员。我们应该为大学生村官设计更多的出路。”2012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考察博罗县罗阳镇田牌村时,语重心长地说道。
如今,“为大学生村官设计更多出路”工作,已长期摆放于各级组织部门领导干部的案头。目前,惠州正与银行等相关部门协商,希望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在资金、技术上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同时,国有企事业单位定向招考大学生村官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动进行,包括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神华集团等。
“不是只有‘吃财政饭’才是好出路,考取公务员只是众多出路中的一条。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选择‘创事业’,就业意向更广泛,组织部门都尽全力给予支持。”冯志光说。
记者从惠州市委组织部了解到,目前,大学生村官合同期还未满,但已经选择其他出路的大学生村官共有87人。其中,4人当选村“两委”干部,32人考取公务员,28人考入事业单位,23人另行择业。“我们非常鼓励大学生村官自谋出路,同时,另行择业比例的扩大,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大学生村官就业心态的转变。”江远波说。
江远波还告诉记者,目前仍然有不少人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是“准公务员”。这种心态必须纠正,不然会从主观上导致“出路”被堵塞。
“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大学生村官属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不属于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编制,目前也还不存在直接的渠道来转换身份。毕业生在报考前应有所了解,组织部门在岗前培训时也会说明。不要单纯把村官作为暂时的跳板,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才能在农村大舞台上有所作为。”江远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