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工作四年后,我在去年通过公选成为广德县东亭乡副乡长,完成了从村官到副乡长的华丽转身,很多人都问我究竟是怎么考上副乡长的,到底有什么秘诀?我想说的是,公选最公平公正。作为一个皖北人,一名农家女,只身来到皖南当村官,我在这里没有任何亲戚朋友,能够从激烈地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是组织上的信任,靠的是自己的耐心和坚持。
我也知道,为了考上公务员,很多村官到了村里整天抱着《行测》和《申论》埋头苦练,我觉得这样适得其反,也许有的村官会反驳,不看书你是怎么考上副乡长的?但在我看来,副乡长不是“考”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回想起在村工作的四年间,我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每天重复的都是端茶倒水、党建整理、人口普查这样的琐事,以及群众调解、民生工程这样的难事,但不管是小事琐事还是麻烦事,我都毫不含糊。比如新农合工作,以前因为管理不善,每年都会出现人员漏登漏报的情况,我到村里接手后,四年里从没有出现一起因为工作失误导致群众不能报销的问题。也就是在这些琐事和繁事的积累中,我渐渐发现自己“变”了:从不爱说话变得会说话了,从“怕事儿”变得“会来事儿了”。
在公选中,我的笔试成绩并非最优,但面试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表现却打动了考官,比如处理突发事件,处理舆情危机,组织考察活动,这些都不是靠背两本《行测》和《申论》就能解决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村官不要学习,而是要会学善学。我也同样学习,而且特别注重学两点:一是学政策理论,各项政策法规,尤其是报纸社论、时事热评等每天必读。这样不仅能快速掌握农村政策,熟悉农村工作,而且能通过时评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公选考试、公务员考试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学别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曾经,村里发生一起矛盾纠纷,有两个村干部先后赶去调解,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就是最生动的教材。
也许又有村官质疑,像这样整天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和自己当初的理想、抱负完全是两码事,我十分理解这种感受,因为我也同样迷茫过。那么,这个时候,请沉下心来,不妨扪心自问:如果现在就把我放到村支书的岗位上,放到乡镇长的岗位上,自己能不能挑得起这个担子?记得刚入村时,村里开会,书记问我会不会记会议记录,我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心想这还不简单,你们说什么记什么就是了。结果记得乱七八糟,被书记批评了一顿,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眼高手低”。
因此,对于新入职的村官,我想给出的建议就是,静下心来,把在村工作的每一天,每一件事都看作是在为将来打基础。遇到难题,一定要善于向镇村老领导、老前辈多请教、多学习,主动汇报工作情况,主动讨教工作方法,快速打好基础,一旦机会来临,还怕没有出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