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江苏南京雨花区大学生村官挥汗如雨扫鸡粪
2013-08-15 10:19:00

   

  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重在“接地气”。今年,雨花台区委组织部就为今年新入职的16名人员,包括5名大学生村官、4名选调生和7名公务员设计了一场两个月的“接地气”活动——农村实训。从8月5日起,这批清一色的“85后”开始顶着烈日干农活、走村入户结对子,扎扎实实地接受入职第一课——群众路线教育。

  前天下午2点半,位于雨花台区板桥街道永安社区的实训营里就热闹起来,16名学员穿上迷彩服,抽一条毛巾,戴上草帽,把随身携带的水壶灌满,拿上铁锹、锄头;2点45分,向实训基地——板桥生态园——出发。单程3.5公里路程,每天两个来回,都是步行。

  38℃的高温下,地面已经很烫。上海交大研究生、大学生村官凌子微用湿毛巾把脸两侧裹起来,“跟前两天教我们除草的阿婆学的,可以防止脸被晒黑,哈哈。”

  快步走了大概15分钟,就到达了家禽组实训点。还没到门口,一股浓浓的鸡粪和猪粪的气味扑面而来,记者不禁捂住了鼻子。而大学生村官胡融和几名学员却面不改色地依旧谈笑风生,“习惯啦,一会里面40多度高温,气味更大。”

  进入鸡舍,果然,热风夹杂着鸡粪味几乎让人窒息,鸡舍墙上挂着的温度计显示42℃。鸡也受不了,踱到鸡圈外的树荫下乘凉了。胡融却熟练地拿起扫帚,开始清扫鸡舍。“估计你想不到,一周前,我才第一次在这里看到鸡舍。”胡融一边工作一边笑着说:“刚开始我也和你一样,受不了这个气味,几乎干几分钟就要冲出去,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可是教我们干活的大爷已经快70岁了,却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经过这几天锻炼,我已经对这些气味不‘感冒’啦。”

  距离家禽组200多米的地方是蔬菜组。蔬菜组的任务是在两个月内将一块荒地变成菜地,南大研究生、大学生村官潘敢和伙伴们选择种小菜秧,成熟期短而且耐高温。记者看到,潘敢正忙着给地翻土。因为干旱,地里的土块变得非常结实,一锹铲下去,土疙瘩纹丝不动,潘敢就使劲地用脚跺。

  “几天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杂草齐腰深,都是我们几个拔干净的。每个人手上都有好几个水泡,现在都磨成茧子了。”看着眼前的平整土地,潘敢兴奋地说。

  “累不累?”记者问。

  “痛并快乐着。相信我会永远记得这入职的第一课。”潘敢的话,引得一旁的几个小伙伴频频点头。

  水产组位于一片水塘边。山东政法学院本科生、雨花台区法院公务员李兴时正在割鱼草,刚干20分钟,他的上衣像在水里泡过的一样。“这两天学聪明了,穿了长袖,前两天穿短袖,抱鱼草把胳膊都划破了,汗泡着,生疼。”李兴时指指胳膊上一条条划出的红印子说。

  南京审计学院选调生丁培根端着一盆拌好的鱼食匆匆跑过来。“本来以为喂鱼是个很简单的活,没想到还大有学问。”他指着盆里的鱼食告诉记者,鱼塘实行生态养殖,最上面的是花鲢,食物是粉状的,中间的是草鱼,食物是小颗粒状,鱼塘底部是鲤鱼,食物都是大颗粒的。要把不同饲料拌一起,鱼们才都有食吃。

  “原以为这些大学生说来干活只是走走形式,没想到这些孩子干活真踏实,什么都是抢着来。”一旁的养鱼师傅张寿华插话说。

  记者拿到了一张实训时间表:早上6点起床,6点45分—9点到基地干活;下午2点45分—4点30分基地干活;晚上开座谈会或走访社区居民;每周70公里拉练。每周4次一日三餐由学员完成……

  实训教官、雨花台区委组织部的王晓强告诉记者,干农活只是实训的一部分。为了让这批新入职人员接地气,课程中还有走村入户、调研企业等内容,让大家面对面地和居民、企业负责人交流。“作为入职第一课,进行这种高强度的实训,就是要让他们了解基层群众在干什么、想什么,今后在工作或决策中才能以民为本。”

来源:南报网   作者:毛庆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