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村官精神讨论】是什么滋养着他们明媚的青春
2013-09-06 15:16:00

  作为《大学生村官报》的编辑记者,我们每天都在与大学生村官打交道。报纸创刊两年多,我们对这个自称“文能提笔做文章,武能挥锄刨大姜”的群体的了解日渐深入。时常,我们被他们中的一些人感动着,为他们的一些事感慨着。

  有人说,这是一个成功至上的时代。人人都在寻求自己成功的密码,毕业季里,大批年轻学子趋之若鹜地涌向都市。因为在人们眼中,“到大城市,做优雅白领”,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大学生村官却相向而行:到农村去,做平凡的村官。这种非主流的另类选择,常常令同学不解、父母失望,村民投来的同样是质疑的眼光。但种种压力,挡不住他们走向乡间田野的脚步:

  曾正皓,本已考取了梦寐以求的“金饭碗”——湖北省公安厅武警总队,却又舍不下“为家乡做点事”的愿望。内心一番挣扎后,他把“金饭碗”换成了“泥饭碗”,来到“穷窝子”——湖北省孝昌县卫店镇邹湖村,开始了自己的村官生涯;

  危冬发,硕士毕业后在沿海一家明胶生产企业做技术顾问。得知家乡招聘村官,他放弃了几十万年薪和安逸的生活,把贫困的家乡——江西省南城县天井源乡蔡王殿村作为自己创业的“梦工厂”;

  石磊,20岁即走出水木清华,N种美好的前景等着这个聪明白净的小伙子。但他选择了村官,顶着外界“镀金”的种种猜想,他在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西花村,安心地工作并结婚生子……

  让外人大跌眼镜的选择,我们心中赞叹,却也习以为常。因为在大学生村官队伍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年轻的他们,何尝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成功梦想?但可贵的是,他们在自己的梦想中,添加了“社会需要”这颗重重的砝码。他们打破世俗偏见,走向基层,把青春安放到最广袤的乡村,这股非凡的勇气不仅来自乡音乡情的召唤,更是理想这颗精神内核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有人说,这是一个人心浮躁的时代。因为诱惑太多,人们不再淡定,内心焦躁不安。凡事求快,爱走捷径。急功近利成了普遍流行的时代病。

  但在大学生村官身上,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尉犁县阿克其开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新来的大学生村官牙生·吐尔逊,村民们并不信任。牙生骑上家里“赞助”的摩托车,耐心地寻访每一户人家、每一处牧场,了解村情,帮村民理清发展思路,终于赢得“牙生书记好巴郎”的褒奖。摩托车里程表上的6.25万公里,见证着褒奖背后的辛劳;

  在位于大别山区的湖北省英山县百丈河村,大学生村官高金磊成了地地道道的猪倌——住在养猪场,白天打扫猪舍、喂料,做好疫苗、消毒记录,晚上学习兽医药理和养殖管理知识。猪场里的气味儿一般人进去几分钟都受不了,他却一住就是3年。他的点点滴滴,感动着身边的村民,更感动了全中国(2011年“感动中国的三农人物”);

  云南省会泽县马路乡连年大旱,导致水源枯竭。住在半山腰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生活非常艰难。大学生村官潘志艳主动给他们送水。那段干渴的日子,在牛栏江畔,瘦弱的她背起25公斤的水,每天来回4个小时,徒步行走10公里。崎岖的山路上,她红肿的肩膀,背起的是水,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担当……

  走近这些可敬的村官,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为他们心无旁骛的定力,也为他们吃苦肯干的耐力。其实,初到乡村,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他们也曾有过迷茫和困惑,焦虑与不安,但乡村夜晚的宁静星空,褪去了他们的心火与躁气,前辈村官的言传身教,教会了他们脚踏实地。他们很快明白,在村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一件件琐碎小事。在这里,消极行不通,抱怨行不通,用心做事方才可行。实干,成为大学生村官致青春的最佳方式。

  有人说,80后、90后是蜜水里泡大的一代。一直有种担心,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他们,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玩着电脑游戏长大,集全家宠爱于一身的他们,多半自私冷漠,缺乏爱心,没有责任感。

  但以85后为主的大学生村官却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

  穿解放鞋干活儿,帮老乡摘菜提水,把村民递来的烟别在耳朵上。在湖南衡山脚下的贺家山村,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秦玥飞入乡随俗,自动“屏蔽”了国际知名学府的光环。热情开朗的他奔走于各类公益组织,一年半时间“化缘”到80多万元资金,用于村里修路架桥建敬老院,而外出筹钱的近万元路费,却是从自己每个月1450元的工资中“报销”的;

  对艾滋病,人们唯恐避之不及。但清华法学硕士魏华伟,却主动申请到艾滋病村任职。他藏起自己的恐惧心理,进门入户,与村民谈笑风生。在艾滋病患者马大娘家,他一次又一次开导老人,还与她同吃一锅饭。一向自卑敏感、遭子女嫌弃的马大娘,第一次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几度想服毒自杀的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

  如何抚慰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天津美术学院毕业的乔薇,在北京平谷区北定福庄村创办了公益美术课堂。每个双休日,她义务教孩子们画画。因为讲得亲切明白,听课的孩子猛增到50个,村里3岁的宝宝看到她也会甜甜叫上一声“薇薇老师”。一年时间,她辅导的儿童在国际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得20个奖项。孩子们画艺在提高,美和善的种子也在幼小心田里生长……

  不同的故事,讲述着同样的主题:“爱与责任”,颠覆着我们对80后、90后的想像。大学生村官与村民,虽然隔着“知识鸿沟”,但大学生村官没有丝毫优越感,而是放低身段,主动融入,乐于奉献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他们的真诚随和与善良包容,他们的不计名利与贴心付出,打通了他们与群众之间的情感通道,变成息息相关的“同村人”。很多原先不看好大学生村官的地方,现在却“托关系”抢大学生村官。基层态度的“集体反转”,正是大学生村官亲民为民的生动写照。

  如今,很多大学生村官与我们编辑记者成了好朋友、微博里的“互粉”。如果让我们给他们画一张像的话,晒黑的皮肤、裤脚的泥渍,也许可作他们的标志符号。而在我们内心深处,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实干、他们的亲民,才是拨动我们心弦的重要元素。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理想、实干、亲民,都是人们非常珍视的精神亮色,它们浸染着大学生村官明媚向上的青春格调,滋养着一个群体纯粹而质朴的内心世界。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张粉琴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