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有人这样比喻大学生创业:与其1000个人去抢坐一个“工作席位”,不如给自己“造一把椅子”。
作为一种积极的出路,创业被广为看好而承载希望。不过,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与找个稳定的饭碗相比,创业的风险要大得多,所遇到的矛盾也多得多。热血澎湃之余,如何理性选择项目,事业怎么干,未来的路如何走,都是摆在每位创业者面前的题目。本文中三位大学生在扎根基层当村官的同时,又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他们的经历或许可以引发思考、提供借鉴。
【创业感言】选好项目是关键
【创业者】山西机电学院:卫杰
【创业地点】沁县松村乡长街村
到基层担任大学生村官3年多时间里,今年28岁的卫杰迷茫过也空虚过,但所幸最终他找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
2009年7月,毕业于山西机电学院的卫杰来到沁县松村乡长街村担任大学生村官。他发现多数农户以种杂粮为生,农闲时出去打短工,一年到头只能维持温饱。
考察调研后,卫杰想引导大家发展蔬菜种植,许多村民担心卖不出去,望而却步。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2010年春天,卫杰拿着东拼西凑的10万元,决定通过创业先干给村民看,然后带着村民干。
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卫杰来说,学种菜,听起来新鲜,但难度却不小。当初规划先建20个春秋大棚,可项目一启动,一个个考验、一道道难关扑面而来。首先是建棚,做规划,搞基建,买材料……天天忙得不亦乐乎。为了节省开支,自己动手弯钢管,一天下来,满手磨得都是血泡。其次是技术。从山东寿光请来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并到书店买来书籍供村民学习,还常常在大棚内开经验交流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下来,一个棚纯收入2000多元,实现了当年建棚,当年收益的初衷。2010年下半年村里又建了30多个大棚。
“对农民来说,最看重的就是效益。”卫杰说。为了提高种菜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他牵头成立了沁县杰晟蔬菜种植有限公司,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初步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现代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体系。
如今,梦想终于照进现实。目前村里已建大棚125个,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万元。总结自己的经验,卫杰说:现实和理想存在落差的事情几乎发生在每一个大学生村官身上。要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开辟自己的事业人生,选好项目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