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90后戏迷, 成了山西乡亲们的“活财神”
2013-10-18 10:45:00

   

   

   

   

  图:刘清河在查看盔饰。

  “一马离了西凉界——”

  我哼的是京剧《武家坡》中薛平贵的一句唱词,我手里托着的这顶凤冠则是我的创业产品。要说我的创业故事,那得从戏曲说起。

  我1990年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2012年7月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毕业后,选聘为山西沁县杨安乡大学生村官。从城市到农村,从校园到田间,从学生到庄稼人,我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能干点什么。

  工作之余,我常常对着大山唱戏,以此来释放心里的郁闷。然而,我欣然发现,乡亲们喜欢听,有时候还主动邀请我唱几段,谈谈戏中的情节,说说戏外的故事。一来二去,不仅释放了我的情绪,还沟通了我与乡亲们的感情。再后来,我了解到村里的多数乡亲是当年逃荒落户到这里的,他们来自中原地区的五省八县。中原大地又是戏曲的发祥地,我心里隐约有种感觉,除了为乡亲们唱戏,似乎还能为乡亲们多做点什么!

  就在这个时候,我参加了YBC创业办在我们县的调研,YBC导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创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对,创业!我毕业于农大,学的是园艺,但我们村的村情决定了我必须先从我的另一个优势开始!

  我发现乡亲们手工活做得非常好,我又做过盔头,能不能组建一个盔饰制作合作社?这样既可以挣到钱,又可以满足我和乡亲们的戏曲情结,关键是还可以传承我国近千年的文化瑰宝,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当我把这些想法告诉村里的乡亲们时,她们都很高兴,而且争先恐后地想要拜我为师,这让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我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紧张的是尽管我自己做过盔头,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现在要给大家当老师,突然觉得心里没底!于是我就给YBC创业导师打电话,老师告诉我:“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实的基础。清河,你应该拜师学艺,先把自己的功底练扎实,再回来教大家,这事儿一定就成了!”

  2012年11月,我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开始了我的求艺之路。

  在北京,我结识了盔饰制作艺人王凤玉先生。众所周知,手艺活儿是要保密的,一般“传内不传外”。我先后五次登门拜师,都被老先生拒绝了。他不仅闭门不见,而且还撂下了死话:“我家里人都不学的技艺,凭啥传给你!”那一刻我欲哭无泪,心想放弃算了。当我走到北京西站站前广场的时候,猛然想起乡亲们送我到北京学艺的场景,一想到乡亲们殷切期盼的眼神,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然而,祸不单行,我的钱包和身份证被偷走了,仅剩存在书包里的一百来块钱。吃泡面,喝凉水,我在王先生家的胡同口一等就是十五六个钟头。也许是我的诚心打动了老爷子,他把我请到家里,得知我是真心想学这门手艺,且要在农村做大这门手艺的时候,老爷子欣慰地点点头。

  2013年1月,清韵盔饰制作合作社成立了,我先把学到的手艺教给村民。做盔头是个精细活儿,也是一个体力活。别的不多说,就拿用铁丝搓丝线为例,刚买回来的铁丝要经过“盘、烧、抻、断、裹”五个步骤才能往上搓丝线。拇指和食指不停的搓捻,社员们手指磨起了水泡,用针挑破了继续搓,皮都给搓掉了,火燎似地疼,缠上创可贴继续干。由于条件艰苦,冬天一群人围着火炉取暖做活,手都冻裂了,但谁也没有怨言,加班加点赶制订单。看到这一切,我很心疼!可行话又说:“手不光,活儿不畅;手不细,活儿不利”,为了让社员们保护好双手,我特意发给他们断指手套和凡士林,要他们干活把手套戴上,干完活儿洗完手再擦点凡士林,养护好自己的双手。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社员们用大家所常见的纸和铁丝做出了一顶顶精美的戏曲盔头。

  首战告捷!合作社圆满完成了来自上海京剧院、上海戏剧学院的订单,社员们也拿到了报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吃着乡亲们表示感谢送来的土鸡蛋时,我开心地哭了。

  随着一件件精致盔饰的不断出炉,乡亲们越干越有劲,越干越精神。来自北京、天津、唐山、沈阳、洛阳、郑州的订单纷纷而至,大家忙得是不亦乐乎!YBC创业导师还帮我们在县城联系租建了一个展厅和一个厂房,用于成品组装和成果展示。下一步,我打算扩大生产规模,探索盔饰工艺的延伸产品:精品旅游纪念品,高端大型、迷你型工艺礼品的开发和研制,并准备搞电子商务,让盔饰工艺走进人们生活,让偏远山村与现代城市沟通连接起来。

  一位大姐问我:“你把技术全教给我们了,就不怕我们自己独立门户单干吗?”我说:“这正是我想要看到的,因为只有竞争,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欣向荣!”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刘清河口述 王巍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