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江苏南京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2013-11-04 16:56:00

人民日报:南京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1日16版 版面截图

人民日报:南京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陆瑶(右一)在帮王玉侠晾晒粉丝。

人民日报:南京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陆瑶走访韩大姐的豆腐坊。

人民日报:南京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创业七姐妹。 

 

  忙了一天的陆瑶走到村口的水塘边,换上水鞋,打理起自己种的茭白。“当初贷款种了几亩水生经济作物,由于经验不足,赔得一塌糊涂。去年才慢慢好起来,今年有望收入7、8万元。” 

  这个25岁的姑娘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两年多前回家乡,在南京江宁区汤山街道当村官。被村民推选为孟墓社区党总支书记后,她重点负责管理郄坊村“汤山七坊生态农业合作社”。 

  郄坊,当地人又称“七坊”,早年间因有豆腐、粉丝、米糕、炒米、酱、茶、油7个农副产品手工作坊而名闻十里八乡。随着食品工业化快速发展,村民们的消费逐渐转到价格低廉、品种丰富的农贸市场和小超市,七坊的后人或外出打工、或在家种田,祖传的手艺逐渐废弃了。 

  周边的村子都靠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富了,仅有90户人口的郄坊始终不见起色。 

  经过实地调研,陆瑶决定恢复郄坊传统手工作坊,开发精品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她率先贷款种植精品水生经济作物。在她的带动下,在外打工的韩文红夫妇又推动了祖传的豆腐磨盘、务农种田的王玉侠重新挂起了粉丝,宣彩虹的炒米坊、王月的糕坊、虞腊香夫妇的香油坊、张春花的茶坊相继开张。乡亲们发现这些作坊的当家人全是“娘子军”,再加上带头人陆瑶,正好7个人,大家就叫她们“创业七姐妹”。 

  现在的郄坊渐渐有了新面貌:20多户乡亲参与了农家乐经营,村里一年多来了15万多游客;而七姐妹作坊产出的味美、量足的绿色生态食品也吸引了南京等大城市的消费者,年收入最多的达到了近20万元,少的也有七八万元。 

  3年的任期就要到了,陆瑶却打算不走了,“我已经说服丈夫,把家落在这里。小山村里有我的大事业。”

  “韩大姐,今天你家的豆腐又卖了多少?”“玉侠姐,晒粉丝的竹架子,我已经找人帮你加工了。”……一家家走访下来,转眼就到了下午6点多。 
来源:人民日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