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之后,经历过了工作之初的新鲜期和过渡期,上班、下班,循环往复,日子仿佛又平淡下来。有这么一段时间我们会在别人的评价中度过,在自我的评判中度过。为什么来当村官,这样的选择到底是对是错?当村官值不值得?我这个村官能做什么?一个个问题在脑海中浮现,肯定、否定、肯定,最后我们会给自己一个答案,不管是怎样的一个答案,我想最终我们都说服了自己。父老乡亲的笑脸和期待都给我们力量,让我们用一种积极负责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给自己和家人一个交代。
“万事开头难”,我想大多数村官应该和我会有同样的感受。解决了心态问题,就又面临新的问题,我该从哪入手为我服务的村庄做点事呢?
一、双重身份点亮努力方向
接下来的每一天我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我想起了之前我所在学生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的红色“1+1”活动。我既是刚从学院毕业的学生,又是新来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这双重身份给了我工作的方向。既然我从学校这个老家来到农村这个新家,我可以做好这个“+”号,更好地推动两个“家”的结对和共建。
明确了工作的方向,我首先在网络上搜索和查看相关的红色“1+1”活动情况与总结,看到有这么多成功的经验,更加增强了我干事的决心和信心。我积极与村党支部书记沟通,听取他的建议,借鉴其他农村的经验,准备与学院党总支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为老师及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有了初步意向之后,我积极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联系,说明共建结对意向,商议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事宜。经过多次沟通与协商,我初步拟定好了双方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的方案,根据双方意见,制定了共建当天的具体活动安排。
二、结对共建谱写新的篇章
结对共建当天,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一行(含三个党支部,师生共计35人)受到了我村党支部近30名党员的热情接待。按照活动安排,双方在我村党员会议室举行了结对共建红色“1+1”实践基地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学院党总支书记及我村党支部书记分别介绍了自身党支部的情况,村党员与院系党员师生进行了多方面的交谈,双方就结对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的想法及后续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与协商。
启动仪式后,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一行即分组在李家坟村内开展共建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内容包括:1、前往村内温馨家园看望残疾人,参观残疾人手工作品,进行大棚蔬菜采摘等劳动实践;2、慰问村中老党员、低保户、困难家庭;3、发挥学院科研优势,进行村庄饮用水水质采样与检测;4、参观曹氏风筝工艺坊,欣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5、环保、节水宣传等。
实践活动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在这两个多小时内,我的老师和师弟师妹们无不为新农村的环境面貌所吸引,无不为我村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老师和同学们也踊跃地为我村各方面的发展献计献策,可以说他们的到来为我们的村庄注入了新的力量,为党员和群众展现出了高校师生的风采。
三、收获与感想
大学生村官们大多踌躇满志,“想干事”也想“多做事”。通过这一次自己的这个经历,我觉得推动母校与农村的结对共建对于刚上任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可以作为第一个选择。通过座谈会、交流会、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进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对于高校师生、对农村农民、对大学生村官都是很有益处的。
一方面,高校农村结对共建是高校师生“接地气”的良好途径。通过结对共建活动,使教师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出课本,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农民家里。农村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理论实践和社会实践平台,为他们进一步贴近社会,了解农村及大学生村官现状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的途径。
另一方面,这是农村发展,提高知名度的有效手段。农村党支部在与高校党支部结对共建中可以学习高校党建的先进经验与内容,进一步提高自身战斗力。农民可以从高校师生那里学习获得新的科技知识与技能等。高校师生是一个活跃的集体,他们来到农村也可以作为窗口提高农村知名度,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有利于他们让村中党员及群众熟知并尽快融入到农村工作中,有利于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农村工作的自信心。通过发挥纽带作用,推动高校农村的结对共建,对于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方面是自己的母校,一方面是我们工作的新家,希望我们大学生村官都能做好中间的“+”号,实现我们的价值,架起高校与农村之间的彩虹桥,让“1+1>2”,绽放我们大学生村官缤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