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雅琴今年25岁,去年6月从南通大学毕业,11月便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考取了村官。昨天见记者要采访她,她满脸通红。比起同龄人,钱雅琴显得更为朴实、简单。
“我的妈妈是贵州彝族人,直到现在还能讲一口流利的彝族话,25年前嫁到了桃源,跟着当时一贫如洗的爸爸,两个人一起在本地的工厂找了份活,原本日子倒也清贫而温暖。”钱雅琴回忆起儿时的日子,“当时我还小,只是模糊记得爸爸发生了很严重的车祸,手术和医药费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整个家庭就从那时开始举步维艰。”
“在我的记忆中,一到交学费的日子,爸爸妈妈便开始皱眉头,记得有一次,到开学前的最后一天,学费还没有凑齐。”看得出钱雅琴对于童年的苦痛刻骨铭心,“高考结束,我考上了南通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全家人却不见笑容,每学期需要交学费4000元,对于我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妈妈每每看看我,看看录取通知书,就会忍不住流下泪来。”
钱雅琴说,在她的心里母亲的性格很刚强,再难也没向党和政府开过口,但是却为了她的学费,第一次找到了桃源镇统战部门。
“当时钱雅琴的妈妈求助于政府,通过她的诉说,我们了解了全部情况,心想决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途,于是,我们与当时的吴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取得联系,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当即回复我们愿意与钱雅琴挂钩结对,资助其大学四年的学费。”桃源镇政府工作人员杨月娥对记者说,“到现在我还记得钱雅琴母亲脸上激动的表情。”
大学四年,钱雅琴非常刻苦,“因为深知这份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在大学的时候,我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上好每一门课,读好每一本书。”钱雅琴说,“大学四年在南通,我不常回来,但是我与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叔叔阿姨们时常保持着电话联系,每个学期结束回吴江,我都会将学习成绩单带给他们。对于我来说,优异的成绩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大学毕业后的钱雅琴通过应聘去了上海的一家企业,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在上海这座大城市仅够钱雅琴每月的房租与日常开销。迷茫的她,将自己的处境告诉了一直以来关心她的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叔叔阿姨们。
“在叔叔阿姨们的指导下,去年11月,我参加了2013年大学生村官考试,考上了桃源镇戴家浜村的村官。”钱雅琴说,虽然贫苦的家庭让她在成长道路上比同龄的孩子多受了许多坎坷,但也让她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如今,她将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