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河北张家口市大学生村官王爱爱大学毕业合影(后排右二)。
参加村官工作一年后的刘畅(左)。
三年村官工作,让聂力收获家庭和事业。
2012年,王爱爱(左一)参加其中一位同学婚礼。
● 编者按
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国人动容。歌词中流淌着的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温暖今生的记忆和情怀,不仅仅诠释了父母之爱,更是一种对逝去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时间到底都去哪儿了?面对这个时髦话题,不少大学生村官也纷纷畅谈感悟。让我们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绽放在群众的笑容里
蒋 勇
今年春晚听了《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我到北京郊区当大学生村官已一年半多了,我的时间又去哪里了?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苦吗?确实苦,但苦中有甜;累吗?确实累,但累得值。
我工作所在的村是顺义区张镇白辛庄村,村子距镇政府7公里,由于全镇大学生村官食宿基本都在镇政府,所以我每天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一天两个来回,总共28公里。赶上大风沙尘天气,逆风前行,甚至连眼睛也睁不开。说起来是在北京工作,但很少能感受到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以至刚工作前3个月常常感到失落和迷惘。每每想起在北京城里工作的未婚妻,想起远在2000公里外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的父母,我时常怀疑当初的选择,甚至有过想辞职的冲动。
时间永远是抹平一切忧伤和烦恼的良药。3个月的工作磨合期过后,我逐渐熟悉了村里的很多人和事。虽然对父母和未婚妻的思念依然如故,但我也发现,工作没有原来想象的那般枯燥无味。我开始把每天28公里的骑车行程,当作锻炼身体的好机会,把与城市的相对隔绝作为“修炼内功”的最大优势,把对父母和未婚妻的思念转化成工作动力。
由于村干部以及全体村民的支持,我分管的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年底,我村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被评选为“北京市郊区生态文明村”。随后,我为村里申请到了北京市农宅抗震节能保温惠民政策,政府出一部分钱,农民自己掏一部分钱,前前后后忙碌了3个月,村民们都住进了安全温暖的新家,再也不用畏惧冬天的严寒。2013年初,我村又新建了一座太阳能浴池,老乡们不出村就能洗到热水澡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我觉得这时间,花得值!
村主任看我办事细心,认真负责,就让我承担起全村新农合的报销工作。新农合报销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很繁杂,包括收集整理全村村民的医疗票据、计算全村村民的药费金额、数据系统录入、药费实时报销等流程,最终要分毫不差地把报销的钱返还到老百姓手中,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经过耐心请教和主动摸索,我终于能独立承担这项工作。看到老百姓领钱时的满意神情,我觉得这时间,花得值!
工作之余,我主动走访村里90多岁高龄的烈士遗孀肖淑清老人,经常陪她聊天谈心,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老人每次见到我就特别开心。工作间隙,我还主动联系适龄儿童,并在征得孩子家长同意后为他们义务辅导功课。虽然,这些额外多出来的事情会增加我的工作强度,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能为群众多办点事,为群众多操些心,累一点心很甜。这时间,花得值!
时间久了,父母和未婚妻知道我融入了村里,知道我干得很开心,对我的工作也多了一份理解与支持。而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坚定了我继续扎根农村的信心。这时间,花得值!
大学生村官苦过累过之后,能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能为新农村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也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在闻听“时间都去哪儿了”时,自怨自艾,黯然神伤。我可以骄傲地告诉所有人:我的时间,绽放在群众的笑容里。
(作者为北京市顺义区张镇白辛庄村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