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港头镇有这样一群大学生村官。他们共同宣讲惠农新政策、传播发展新技能,引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用创业的果实丰硕青春的梦想。
江苏省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以来,新沂市港头镇共接收了12名大学生村官。他们用共同的经历,完成了从菁菁校园到沃野乡村,从意气书生到基层干部的嬗变;用规模化农业发展新路子,一起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康庄大道。
刚到村里任职,他们发现当地农户种田多是零零散散,没有规模。土地大多用来种植两季粮食,亩均收益很低。如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做到“点土成金”,领着乡亲们致富,成为了这群年轻人一起冥思苦想的问题。
经过对全镇各村一周的考察,他们发现板桥村有片蔬菜大棚地已初具规模,但由于村里青壮年大都常年外出打工,不少大棚都还空着,他们计划从这里寻找创业的突破口。
想法虽有了,但利用这些大棚做什么,一时间成为了他们亟需解决的又一难题。“就为了这个,我们大家在一起商量研究了10多次,开始时意见很难统一。”大学生村官宋永端说,“种植什么作物销售前景好?什么作物经营风险小?什么产量效益高?大家众说纷纭,可空口说了不算,实地考察用数据说话,才能令人信服。”
随后,他们分头走街串巷。到农贸市场了解蔬菜瓜果销售行情,向农技师傅请教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在网络上寻找农业新讯息,到农业部门了解惠农新政策……,经过一番调查,最终大家一致决定种植复合型大棚蔬菜。
依托高效农业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子说做就做。他们将共同的想法,向分管领导作了汇报。
在镇领导和农技中心的关心和帮助下,他们完成了土地流转、苗种选购、资金信贷等多个流程,承包的大棚正式投入运营。
种苗种上了,可对于管理上,他们仍是门外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也煞费苦心。镇里的农业技术员被他们“跑”成了老朋友,市农业技术专家成了他们的技术导师。同时,他们还上网查询信息,向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学习病虫害防治、瓜菜果蔬种植等相关知识。时间久了,这群大学生村官们便成了高效瓜果种植的行家里手。
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第一茬大棚蔬菜新鲜出炉了,种植的芹菜、西瓜、花菜、辣椒等无公害蔬菜,一经问“市”,便被抢购一空,平均每亩效益6000多元,初尝创业成功的他们变得信心满满。
为了寻求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效益,随后他们共同商议建立了港头镇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并依托创业园成立了新沂市青色满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有了创业成功的鲜活例子,便有了说服周边群众共同入社发展的“筹码”。他们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化零为整,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植期、统一管理标准的办法,改变农民一家一户参与市场竞争的弱势地位,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依托科学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合作社成立之初,他们发现村民们还是习惯于依靠传统种植的老经验、老方法,不太讲究科学,生产出的瓜菜也规格不一,蔬菜经销商对合作社统一口径销售颇有微词。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胡潇然、张鹏超两人主动请缨。他们计划推广培育新技术,但这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阻力。按村民王问增话说:“我种了一辈子的蔬菜,经验和技术上难道还不如这几个毛头小子和丫头片子啊。”
“农事论坛”这时候帮了他们大忙,以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销售等内容为主的“农事论坛”是“新沂党群统一活动日”的内容之一。其中主讲的一些致富能手,不仅介绍瓜菜种植先进技术还详述自己的利用老方法种菜的失败教训,这令社员们很信服。
同时,市委组织部协调农业部门选派了2名农业专家包挂他们项目区,担任合作社“技术顾问”;张楠彬、杨克还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把终端站点建到了蔬菜大棚内,“专家在线”让农户和专家实现“零距离”互动。
依托现代信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板桥村的芹菜远近闻名,但农户大多是自产自销,产品包装也简单粗糙,很难打开销路,即便有经销商上门收购价格上也很一般。
大学时选修的市场营销课程这时候派上了用场。蒋华山、吴昌杰利用农民信箱、QQ群、微博等现代化营销方式,多种渠道拓展市场信息。他们认准微博节奏快、覆盖广的优势,积极参与新沂市发起的“微博村村通”行动,这不仅为农户增加了销量,打响了当地瓜菜品牌,还卖上了好价钱。
如今,港头镇大学生创业园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示范园、经验学习的交流地和实践操作的练兵场。青色满园果蔬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为当地56名剩余劳动力解决了的就业问题,带动了20多户群众创业致富,并帮带6户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为入社社员实现了人均年增收2500元。
“大学生村官各自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彼此的优势互补,拧成一股绳,将自己的创意思路、拼搏精神、经营管理知识共同转化成推动项目发展壮大的动力,促进农民致富,这是一条创业、富民、富村的‘三赢 ’之道。”新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郝其琪介绍说。
谈到下一步发展,港头镇的大学生村官们信心满满。“我们计划吸收‘新鲜血液’,让14届村官们充实到我们的团队中来,并进一步做大项目规模、打响特色品牌,开拓销售市场,争取与专营店联系合作,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