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样,那晚,我把小板凳放在父亲坐的竹椅边,我们爷俩一起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想不到,头条新闻居然是全文播发习总书记给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福新街道垆上村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复信。那一刻,我激动得热血沸腾。坐在旁边的父亲大声地招呼厨房里的母亲,“快!快来看新闻!看总书记给大学生村官的回信……”话音未落,母亲就跑了过来,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逐字逐句品味总书记的复信。其实我知道,那一晚感动的何止是我们一家人!
和张广秀一样,我也是2009年被选聘到村任职的。从农村走出去,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刚开始我的压力很大,特别是家人的期盼让我不安。我的父母都是文盲,一直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东拼西凑供养我上完了大学,用父亲的话说就是希望我以后能够穿着皮鞋走在城市的大街上。而今,这个“不争气”的小子居然放弃安徽财经大学较为体面的工作,选择重返农村,家人对此多不理解。父母觉得在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没有面子。父亲睡了一天没有起来吃饭,母亲唠叨着让我再好好想想。也有同学说我傻。记得当时我怯怯地说:“先让我试试看吧!”一句“试试看”,让我在农村一干就是5年。正是这5年,让我了解了民情、增长了本领、磨炼了意志,在与老百姓的摸爬滚打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5年,我的每一点进步父亲都看在眼中。当晚,《新闻联播》全文播发总书记的复信,肯定会让父亲对我当初的抉择感到无比欣慰,不是吗?
细览总书记的复信内容,浅显易懂、情真意切,既有对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康复后的深深关心,也有对我们全体大学生村官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待。对于基层一名“小”干部、农村一名“小”村官的一封信,中央领导如此重视,亲自回信,无疑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基层干部尤其是大学生村官的关怀,这种关爱犹如雨露一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更如同成长途中的加油站,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不竭动力,让我们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大学生村官倍感荣耀、步履坚定。
细品总书记的复信,我觉得自己更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从一开始的“小跟班”、“小助理”到现在的村党总支书记,我成了村里的“主心骨”,至此村里再也没有人说我是“过路客”、“钟点工”、“镀金者”了。农村工作任务繁重、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当村书记之后,要想干好工作、站稳脚跟,单凭学校里、书本上的知识肯定“吃不开”,必须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锻造。为此我主动断了自己退缩的后路,在第一个3年聘期满之后义无返顾地选择继续留村任职,真正把心留在农村一线,把青春奉献在农村一线,长期扎根在农村一线。2014年,我们村的美好乡村建设刚刚开始,我想多修几条水泥路、多挖几条排涝渠,我想让全村人都喝上自来水……我的梦想很多很多。我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好村官路,这些梦想肯定会一个一个地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