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努尔和为脑瘫儿童做康复训练。
“五一”小长假,或许你和家人在团聚游玩,或许你穿梭在繁华的街道上享受假日的惬意,或许你宅在家中休息……而在远离乌鲁木齐1400多公里的喀什市多来特巴格乡塔吾古孜村,有个瘦弱的女孩正在忙碌着,和一群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脑瘫孩子一起“度假”。她就是阿依努尔,一个有着月亮一般的眼睛、25岁的维吾尔族女孩。
关于阿依努尔和20个脑瘫孩子的故事,已在当地广为流传……
她是20个脑瘫孩子的“妈妈”
“阿依努尔是喀什市多来特巴格乡塔吾古孜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她的故事,这里的人没有不知道……”4月底,新疆都市报记者在前往喀什市采访的路途中,当地随行人员不断提起阿依努尔这个名字。
4月25日15时许,在当地随行人员的引领下,记者前往多来特巴格乡拜访这位有名的大学生村官。
不到1.6米的个头,由于十分瘦弱显得更加娇小。她就是20个脑瘫孩子的“妈妈”吗?就是她,为了这些脑瘫孩子自筹资金开办了一家免费的脑瘫患儿康复中心。
听到有人夸奖,阿依努尔的脸红了,有些羞涩地笑着说:“没有这么好,都是我愿意做的。”
说起这些孩子,阿依努尔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她说,他们会说“谢谢”了;他们可以自己坐起来了。我带你们去看看我的孩子们……幸福的表情令她神采飞扬。
从乡政府走到阿依努尔的脑瘫患儿康复中心需要10分钟。这是一栋坐落在小区里的3层办公楼。阿依努尔说,乡政府为了支持她的工作,专门把3楼的会议室借给她用。
一踏上3楼,记者就听到“咿呀,咿呀”的声音,阿依努尔笑着说,这一定是热西丹,他不喜欢待在房间里,每到这个时候总想到外面去玩,他一定又自己爬出来了。
果不其然,在楼梯口拐弯处,一个4岁大小的男孩在地上爬着。阿依努尔用维吾尔语叫了一声“热西丹”,小家伙立刻抬起头用不太清晰的维吾尔语喊着:“妈妈。”
阿依努尔上前抱起热西丹,小家伙两条小胳膊紧紧搂住阿依努尔的脖子。由于脑瘫,热西丹被父母遗弃,好心人听说阿依努尔开办了免费的脑瘫康复中心,就把孩子送到这里。
“现在这个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和妈妈一起照顾他,我们走哪儿都会带上他。”阿依努尔亲了亲热西丹接着说,“他学会了叫妈妈、爸爸,不过就是只要见了男的就叫爸爸。”
脑瘫康复中心面积约30平方米,地上铺满了颜色鲜艳的儿童地垫,8个孩子或躺、或玩、或依靠助推器蹒跚走路。几位大人在一旁看管着。
看见“妈妈”来了,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阿依努尔走进房间里,疼爱地摸摸这个孩子的头,亲亲那个孩子的脸。
随行人员说,今天有浮尘,很多孩子没来,平时这里有20个孩子。阿依努尔除了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外,还负责训练孩子妈妈康复技巧,希望他们在家里也能得到锻炼。
阿依努尔做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走访入户,为脑瘫孩子的现状揪心
阿依努尔和两个妹妹都出生于喀什疏附县,她的小妹就是脑瘫患儿,去了很多医院,看了很多医生,病情一直没有好转。阿依努尔自懂事开始,看到的就是妈妈不分昼夜地照料小妹,从未出过远门,更不要说出去工作。妈妈的辛劳让阿依努尔很心疼。只要一有空闲,她就帮助妈妈分担家务。
“难道小妹一辈子就这样了吗?谁能帮助她康复呢?”这个想法伴随着阿依努尔完成了学业。
2012年,阿依努尔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毕业后,成为塔吾古孜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官,走访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她在走访中了解到,乡里竟然有上百名脑瘫患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先天性脑瘫儿童。
由于对小妹的缘故,阿依努尔对脑瘫儿童有着特殊的感情,看到脑瘫孩子,她都会主动地去亲近他们,拥抱他们。久而久之,伴随自己长大的想法再次浮上心头:“难道脑瘫的孩子一辈子只能这样了吗?难道他们不能通过治疗康复吗?我能帮助他们做点什么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阿依努尔在电视上看到南宁有个地方可以教人学习脑瘫康复培训,很多孩子经过康复训练后,可以自己吃饭、穿衣,有些孩子还能开口叫“爸爸妈妈”,她心动了。为了奔赴南宁学习,她第一次向妈妈说了谎。
瞒着妈妈“偷”赴南宁学技能
提起自己这次学习经历,阿依努尔有些不好意思:“对于一个从没有去过内地的女孩子来说,一个人去南宁,我担心父母不会答应。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打算告诉妈妈,害怕她担心,也怕她会阻拦。”
对于阿依努尔来说,南宁是一个太过遥远的地方,可为了这些脑瘫孩子,她没有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联系到南宁“安琪之家脑瘫康复中心”创办人王芳。了解阿依努尔的情况后,王芳被她的执着和善心感动,毅然决定为她免费提供住宿和培训,并解决来回交通费。
在单位请好假,阿依努尔对妈妈说,单位要派她去乌鲁木齐去学习两个月。妈妈笑着答应了。
2013年5月,阿依努尔来到南宁,在王芳手把手的教导下,开始学习平衡医疗、智力开发等脑瘫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从到达的第一天开始,她恨不能24小时都可以学习,都可以看书,都可以请教老师。吃饭在看书,走路在看书,别人都睡觉了,她还抱着案例资料在看。专业人员做康复治疗时,她也目不转睛地边看边比划。
在两个月的系统学习中,阿依努尔平均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加之饮食等原因,她更瘦、更憔悴了。
学到专业技能知识后,阿依努尔还不死心,她又主动要求在康复中心顶岗实习一个月。在实习过程中,她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脑瘫患者,在康复治疗专家的指导下,她帮助患者做康复治疗、全程陪护和心理关怀等。她的勤奋好学和扎实肯干感染了所有人,大家打心眼里喜欢这位维吾尔族的“小古丽”,欣赏之余更多的是敬佩,都竭尽所能地教授她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通过3个月专业培训,阿依努尔掌握了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满怀信心地回到了家乡。
筹集5000元自办康复中心
从南宁回来后,阿依努尔开始到脑瘫儿童家里“游说”,告诉他们的父母早早进行康复训练,并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教授一些基本康复知识。一段时间后,阿依努尔发现效果不好。为解决这个问题,她决定自己开办一家免费康复中心,把这些孩子都接来,进行统一的康复训练。
2013年10月,阿依努尔筹集了5000元,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套房子,把妈妈和妹妹接过来,同时把附近的3个脑瘫儿童也集中起来,工作之余,尝试为他们做康复训练。
起初是5个孩子,然后10个、15个、20个……乡政府得知阿依努尔的这一善举后,决定把片区综合楼3楼会议室提供给她做康复培训室。
转眼间,阿依努尔陪脑瘫孩子度过了半年多的时间。其间,有面对脑瘫儿童力不从心的无奈,有辛勤付出不见好转的迟疑,更有持之以恒后获得的惊喜。
第一批接受治疗的孩子中,有个叫亚库浦江的男孩,3岁,不会走路不会说话,脖子转动一下都困难。经阿依努尔训练了两个月,亚库浦江的脑袋就可以自由转动了。
2013年国庆节这天,阿依努尔早早起来,准备按照康复治疗程序和孩子做游戏,一推开门,亚库浦江竟然开口喊了一声“妈妈!”阿依努尔激动不已,要知道,这是亚库浦江人生的第一句话啊!而阿依努尔13岁的妹妹玛依努尔,每天坚持平衡医疗训练后,也开始学着走路,能简单地生活自理了。看着妈妈眼中的喜悦和安慰,阿依努尔感到,一直纠结在她心灵深处的问题得到了答案。
忙碌的生活让她很自足
25岁,对于大多数女孩子来说,正是玩乐、购物、打扮的年龄。可阿依努尔的生活可谓是简单,甚至可以说单调。单位、走访、康复中心,这是她每天的工作生活线路。
“我太忙了,没有时间玩,没有时间打扮,连睡觉的时间都快没有了。”阿依努尔说这些话时脸上笑容依然。
早上7点起床帮助妈妈照顾妹妹和收养的两个脑瘫孩子;到单位上班,之后开展每天例行的走访入户。中午下班来不及吃饭,赶到康复中心去给孩子做康复训练。下午上班接着走访入户,下午下班后,继续到康复中心去给孩子做康复训练,最忙的时候要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到家后还要照顾妹妹,家人睡下后,她还要查询一些有关康复训练的资料,等自己入睡时常常已是凌晨3点。
尽管如此,阿依努尔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叫过一句苦:“要是我的时间能再多一些,每天每个孩子能坚持两个小时到三个小时训练,效果会更好。”
■记者手记
阿依努尔真的很累,在记者对她进行采访的大半天时间里,她不停地揉太阳穴,她说她最近一直头疼,可又不能休息,因为孩子们还要等着她去做康复训练。
“为什么不找人来帮忙呢?”记者问。“一是工资问题,二是有人一看是照顾脑瘫儿童,转身就走了。”她说。
“我有一个得病的女儿,现在又多了个‘疯’女儿。”看到阿依努尔那么累,之前持反对意见的妈妈最终选择默默守护在她身边。远在西南民族大学上学的妹妹听到了姐姐的事情后,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一个疯子。”可当她看到姐姐的辛苦,答应利用业余时间来帮姐姐的忙。
有了妈妈和妹妹的支持,阿依努尔的信心更加足了。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随行人员问阿依努尔是否有男朋友,她羞涩而又坚定地说:“爱我的男孩,一定要接纳这些孩子,否则再爱我也不行。”
这就是阿依努尔,一个25岁女孩奋斗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