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大学生村官张宏霞:抱团致富的“领头雁”
2014-06-17 14:38:00

  没有资金,她自己借来2万元购进800只雁雏;没有场地,她借用了村委会一间不足10平方米旧屋;没有劳力,她就自己扎雁笼、清雁粪、扛饲料……3年,她使一个贫困村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

  她就是宣化县王家湾乡大学生村官张宏霞。今年27岁,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的张宏霞,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干一番事业;然而,她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大学生村官这个职业,一头扎进了宣化县最偏远的山区——王家湾乡,一干就是3年。

  2011年10月份,初到王家湾乡,张宏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破落的“土窑洞”,崎岖的山路,医疗、教育、通讯等基础设施几乎一片空白,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村里只剩下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张宏霞的心灵被震撼了。

  到王家湾乡任职两个月后,张宏霞被任命为闫家村党支部书记。从到村任职的第一天起,张宏霞就下定决心要改变闫家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她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逐户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摸清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当了解到村民吃水特别困难时,她跑前跑后引进帮扶资金20万元,在张家口发电厂的帮助下为村里新建了混凝土蓄水池,改造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题;在县交运局的帮助下,为村里修通了3000米水泥路;筹资12万元架起了连接闫家村和李家咀村的钢筋混凝土涵管桥……

  吃水问题解决了,路通了、桥修好了,可是村民们的贫苦生活仍然揪着张宏霞的心,她开始琢磨怎样提高村民的收入。一天在网上发现了非洲雁养殖项目。

  说干就干,经过实地考察,她大胆引进了非洲雁,想带领村民一起创业,可准备付钱的时候,村民们又反悔了。多次找村民沟通无果后,她东凑西借了2万元,买回了预定的这批雁苗,借用村委会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凭着这股倔劲,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养雁对于张宏霞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她亲自喂雁、观察成长情况,一点一滴积累养殖经验。在34度高温密闭的雁舍,张宏霞一呆就是几个小时,雁舍内刺鼻难闻的发酵味令人窒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试养很成功,这使她信心大增,开始不满足自己试养了,一次次往乡政府、县直部门跑,终于争取到了闫家村的扶贫项目。老百姓也你三百我五百纷纷入股加盟。两年下来,张宏霞在王家湾乡建起了全县第一家非洲雁养殖基地,成立了龙湾山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官创业示范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带动村民入股养雁。如今,闫家村成了宣化县重点扶贫示范村,非洲雁养殖基地成为全县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从2012年5月购进第一批800只雁雏开始,到去年底已成功养殖10批,两万余只非洲雁销往全国各地,通过合作社入股分红、散户养殖等方式带动300余农户致富,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创造了王家湾产业扶贫的奇迹。     今春,她在闫家、谢家湾两个村建立起扶贫产业示范基地,鼓励村民开展散户养殖,将每户5000元的扶贫专项资金与养殖户自筹资金捆绑使用,采取“村民散养、合作社负责雁雏培育、技术指导和成雁销售”的模式,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带动10余家规模养殖户进行非洲雁养殖,户均增收近两万元。

  大学生村官3年期限将至,当记者问及她有什么打算,想不想离开时,张宏霞不假思索地说道:“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我要是走了,这些农户怎么办?这些雁子怎么办?这里的孩子们怎么办……”因为一份执着、一份责任、一种使命,张宏霞依然无怨无悔地留在桑干河畔的茫茫大山中,和这里的农民一起,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奔走……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郑世繁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