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明芳在便民服务大厅接待村民。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贺明芳(左一)进家入户了解留守妇女生产生活情况。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2008年,作为一位“80后”大学生,贺明芳来到重庆涪陵区白涛街道水源村,成为一名村官,她带领村民一起治病虫害、修公路,当地村民生活日益富裕。如今,她依然扎根基层,留在当地。面对周围人的不解,贺明芳说:“农村是一个大课堂,农民就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给了我学习、锻炼的机会,让我不断成长。”
吃住干在村 城里来的“客人”成了“自家人”
2008年,23岁的贺明芳从长江师范学院毕业后被选派到重庆涪陵区白涛街道水源村任主任助理,成为重庆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小姑娘”,贺明芳刚到涪陵区白涛街道水源村时,当地不少村民都认为她是来“镀金”的,把她当“客人”。
“村民们总怕我受累受苦,和我客客气起的,这样的境况让我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怎样尽快融入村民当中?贺明芳带着锅碗瓢盆,把家搬到了村里。接下来的日子,她每天都揣着一个笔记本,进家入户走访村民,“坐在办公室里是没办法了解村民的,只有走进他们,才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慢慢的,贺明芳发现村民喜欢和她交谈了,有什么事也愿意给她打电话了。一次,贺明芳接到一外出打工返乡村民的求助电话。原来,这位村民想在村里办养兔场,但没有技术,也不了解政策,想找贺明芳咨询。“村民找我,就是对我的信任。”接到电话的贺明芳十分兴奋,专门去农家书屋查了养兔的资料,还去街道咨询了相关政策,并亲自上门和村民沟通。
就这样,贺明芳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当地村民也把她从“客人”当成了“自家人”。
带领村民治虫害 开通广播传知识
2009年7月,水源村水稻病虫害稻飞虱爆发,眼看村民收成将受影响。此时,贺明芳一方面找来农技部门诊断,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积极查找防治办法。
在找寻到合适杀虫农药后,贺明芳在水稻现场亲自为村民们配农药,带领大家统一喷洒。由于处理及时、得当,当年水源村的水稻没有因为病虫害而减产,但因为配农药,贺明芳的手上却脱了一层皮。“当时没想这么多,只想怎么做才能让村民尽量减少损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贺明芳说。
发生水稻病虫害事件后,贺明芳意识到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她知道不仅要殷实群众的口袋,还要用科技武装村民的脑袋。
经过精心筹备,2010年3月,涪陵区首个村级广播栏目“水源之声”开播。每周星期天中午,村民在田间地头都可以听到贺明芳的“川普”,高音喇叭传出各类惠农政策、涉农法规、农技知识、就业信息等,而这些内容都是贺明芳利用休息时间收集整理的。“虽然是给村民传授知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很多农业知识。”贺明芳说。
广播开通后,上门来找贺明芳咨询的人更多了。贺明芳也积极联系农技部门为村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受益于“水源之声”的科普宣传,水源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家禽疫病发生率均明显下降。
扎根基层6年 农村是课堂让她成长
2010年10月,两年大学生村官选派期满,是回街道机关工作还是继续留村任职,贺明芳面临了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选择。这时,有村民给她送来了一篮柑橘,还有几个土鸡蛋,希望她能留下。面对村民的真情和信任,贺明芳决心留在水源村继续干!
这一干又是3年,到2013年11月,贺明芳在水源村任期届满。5年里,在贺明芳的带领下,水源村6.28公里的环村公路硬化完毕,拆除重建2座危桥,保障了沿途350户1000多群众的出行安全;603户农村电网改造完成,投90余万元小型农水专项资金整修4公里“水源大堰”,沿线370余户群众用水难问题得以解决;引进养殖大户8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107元增加到9960元,消除村集体债务20万元,村集体增收5万元。
有了5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很多单位向贺明芳伸出了橄榄枝,大家都很好奇她的去向。贺明芳却给了大家一个意外的答案,以高票数当选为白涛街道建峰社区党支部书记。如今,贺明芳带着她的青春梦想,扎根基层已6年,也先后获得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贺明芳说,她就是一名普通的村官,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在基层的这几年,是农村这个大课堂,农民这个好老师,给了她学习、锻炼的机会,让她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