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云南鲁甸大学生村官抗震救灾“回忆录”
2014-08-13 10:36:00

  不眠的七个日夜

  ——鲁甸县水磨镇营地村副书记王坤口述

  挨家挨户核查灾情

  一场突如其来的6.5级强烈地震撕扯了鲁甸大地,地震肆虐无情,灾情十万火急,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形势刻不容缓!一场地震灾害,犹如一场大考,考验着每一名党员干部,同时,也考验着我们每一名大学生村官。地震发生后,大学生村官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质朴而崇高的胸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赞歌。在地震中,作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我亲身经历、参与和付出,在其中领悟和感动。

  连续奋战的36个小时

  地震发生后,我所在的营地村也遭受了严重损失。作为村“两委”的一份子,我深知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我和支书紧急召集全体党员干部,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组,下设4个职能小组,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同时又及时和镇党委联系了一支由15人组成的民兵应急分队帮助救援。冒着余震、塌方、飞石的危险,我们赶到了我村重灾点—炭山社。震后的炭山社,房屋垮塌严重,我和镇村干部第一时间挖掘被埋群众,历经三个小时奋战,成功救出2名伤员,挖出2具遗体。紧接着我们分头行动,有的负责送治伤员;有的负责走访安抚群众;有的挨家挨户统计灾情。就这样,我们与灾民一道共同度过了不眠不休的36小时。

  马不停蹄的48个小时

  8月5日凌晨4点多,第一批救灾物资到达我村,为让受灾村民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物资,我们立即组织党员干部分发到各个村民小组。由于我村地处山区,道路崎岖,交通闭塞,帐篷、棉被、水、方便面等物资都只能靠人工搬运,任务十分艰巨。下午2点许,当物资发放到三家村社时,孤身居住的80多岁卢婆婆由于年事已高,无力搭建帐篷,眼看暴雨就要来临,我和副支书冒着30多度的高温迅速帮忙搭建帐篷,烈日和时间考验着我们的毅力。晚上半夜我们还要整理救灾物资,每天30多车物资到达村上,全靠大家一点一点的搬运,并亲自跟车运送及发放。每天我们都在村里临时搭建的安置点,已经不分不清白天和夜晚,生物钟也全乱了,早上很困,晚上却很兴奋,最轻松的时候便是刚躺在地铺上的那一瞬间,尽管已经累到了极点,但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任务不断的72小时

  8月7日晚上7点,接到村民报告,村里的五里牌社中段山体开裂,有山体滑坡的隐患,又加上余震不断,山下住着62户216人,情况十分紧急,随时可能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和镇人大主席等工作组成员,顾不上吃饭,冒着大暴雨和山体滑坡的危险,挨家挨户动员转移群众到集中安置点,一直到晚上11点半才回到村委会泡上一盒方便面填填肚子。第二天一早,我们立即联系了四川地质局专家到现场勘测,做出评估报告,向上级汇报,并安排队员24小时监控隐患点。

  8月8日,我通过多方努力和协调,联系了广东深圳一些爱心企业捐助的500件水、280箱牛奶、50件生活日用品、45件药品、600件衣服、价值2万元的食品等物资送往我村安置点。由于他们拉物资的是集装箱车,走到一半时因路太滑而无法到达,我就及时组织和联系了一些小卡车、面包车、摩托车等车辆把物资转运到村上。看到群众领到物资,自己心里无比开心,也更踏实,也让那些爱心捐赠者放心他们的爱心能真正给予群众温暖。

  8月9日,某集团军的抗震救灾部队从龙头山重灾区徒步赶来支援我们,我们一起和官兵们帮助五里牌的群众搭建帐篷、转移物资,并将救灾物资发放到每个村民手中。一天的辛劳没有白费,村里热情的群众自发的为我们送来煮熟的洋芋和爽口的辣椒,大家狼吞虎咽,吃的津津有味。当时大家吃在嘴里、甜在心头,让我真正感受到真正意义上干群一家人、军民一家亲。

  七天了,我还没换过一身衣服,每天都被汗水打湿,一身的汗臭,他们都说这才是真正男子汉的味道。是家人的默默支持我、理解、鼓励才支撑我走到现在,同在龙头山镇翠屏村救灾的父亲每天都会打电话为我加油鼓劲,他说道:“你虽然不是水磨本地人,但你在那里工作了三年,它就是你的家,今天家有难,你更应竭尽全力为家做点事,以此来感念家的这份恩。”父亲的一番谆谆教诲让我受益匪浅,我愿意把青春埋在这里,无怨无悔地干下去,让自己的青春多接地气、多沾泥土、多留下一些淳朴的乡间记忆。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范怀永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