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不用担心了,可以问大哥哥。”最近,家住雕庄街道清溪村的五年级小学生张昊旸和邻居家的大学生胡恺签下了结对助学协议,同时,张昊旸还和另一位一年级孩子结了对,“我也可以帮助低年级的小伙伴学习,我们家离得近,很方便。”
“睦邻助学”弥补志愿辅导的局限
常州天宁大学生村官万超成立助学社的想法,缘于为圆辖区内一位困难残疾人母亲的一个梦想。这位残疾人母亲是位盲人,在社区的帮助下,她开了家盲人诊所,但一家人的生活依然很困难。由于自身身患视力残疾且家人文化程度有限,无能力在家辅导女儿功课。加上本身家庭经济不宽裕,使她也无能力将女儿送去上培训机构。女儿一天天长大,怎样解决女儿课业辅导的难题长期困扰着她。她有了一个心愿,她真切的希望有位有文化的好心人能帮助她能辅导下女儿的功课。
大学生村官万超得知这位残疾人母亲的心愿,主动与她进行助学结对,每月定期上门为她的孩子辅导功课,并由此为起点,组织起更多志愿者与辖区内困难家庭的孩子开展结对助学活动,“青励助学社”应运而生。但一段时间下来,万超发现了这种形式的弊端。
“孩子放学赶回家已经4点半了,而助学社的志愿者们大都住的离孩子家较远,平日工作忙,且多已成家,下班后需料理家务,导致辅导功课的时间就很有限了。”万超说,“感觉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有点内疚。”
偶然间,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万超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母亲忙于生计无暇照顾他,放学后他总是在邻居家跟着大孩子一起做作业和玩耍,还经常留下吃晚饭。“我很怀念那时候和睦互助的邻里关系,邻里之间的关系因为孩子变的非常亲密。”万超说,睦邻助学的点子,就这么成型了。大孩子结对小孩子睦邻助学,就是青励助学社的一个新尝试,是对以往传统助学活动的一种补充。现在,村里已经设立了13个睦邻助学点,24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结对小伙伴。
“家住得近”是结对助学首要原则
在万超所任职的常州市天宁区清溪村,村委每年都会拿出一笔奖学金,用来奖励学习成绩表现突出的辖区内学生和当年考上大学的孩子,这批学生就成为了睦邻助学的第一批参与者。青励助学社以他们为基础,把村里24位孩子罗列出来,根据年龄和家庭住址进行配对。一般是大学生、高中生结对初中生、小学高年级生,初中生、小学高年级生再结对小学低年级生、幼儿园孩子。
“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两家之间一定要离得近,最好是房前屋后,走几步就到,这样才能方便互相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万超还发现,村里很多孩子对这个助学活动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邻里间的孩子平时互相熟识就玩得比较好,不太羞涩。而且当‘小老师’这件事情,让他们有种荣誉感。另一方面,大学生们本来就有完成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参加这样的助学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也是一举两得。寒暑假之外,大学生在学校里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关心结对孩子的学习情况。”
在助学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万超还专门为青励助学社的睦邻助学活动办了个仪式,让结对双方的孩子郑重签约。同时为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制定了一套考评办法:每辅导一次得1分,带领受助对象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得4分,受助对象在受助周期内获得校级以上嘉奖得2分等,对开展助学活动积极、助学成果显著的睦邻助学点成员给予表彰奖励。万超说:“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的助学活动,让孩子们互相学习、相互勉励、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并通过孩子间的结对助学,以加深邻里间和睦互助的关系,促进社区的文明和谐。同时使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竖立起互相帮助、助人自助的志愿者意识,使今天的受助对象也能成为明日的志愿者,让志愿者事业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