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眼下,今年新聘的村官已陆续上岗,如何帮助他们迅速度过“适应期”?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最近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结对会”,邀请往届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由于是同龄人,又有着相似的经历,新村官们普遍感到“解渴、过瘾”。为此,本报 摘登几位“老村官”的感悟,希冀对新聘村官尽快找准定位、进入角色有所裨益。
学会走路是第一步
魏 薇(雨花台区板桥街道三山社区党总支委员、主任助理):我是2012届的村官。同济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的我,当初很是心高气傲,觉得研究国际政治的,搞定村官这点小活还不是小菜一碟嘛。但到社区之后,现实与想象大相径庭。
通过观察村干部们的一言一行,我悟出了一个小诀窍:要当好村官,学会走路是第一步。因为开展工作,必须掌握民情,而练就一双硬脚板,则是掌握民情的必备 技能。别小看一次次侃大山式的走访,看上去简简单单,如果用心去做,就能及时了解社情、民情,就能及时发现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寻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和 着力点,小走访蕴藏着大智慧。
如今,村干部和群众已经从我的脚步声中,听出了我工作状态的变化。有村民跟我说:刚到村的时候,听到你走 路是很轻快有力的“哒哒哒”声,后来逐渐有了疲倦感,变成有气无力的“哒——哒——哒”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如今又重新接足了“地气”,转变成“哒哒 哒”的声音了。
开辟一块试验田
潘 敢(雨花台区板桥街道孙家社区主任助理):我是2013年到村的。我发现,在农村光跟农民叔叔阿姨同吃同劳动,光相互了解熟悉远远不够,关键是要给他们带来实惠,最直接的手段是创业富民。只有带领群众富了,他们才真正信服你。
在入户走访中,我从村民口中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板桥街道有个板桥农业生态园,园内有块几亩地的边角地因为派不上大用场,多年以来长满杂草。于是, 我向领导提出“开辟一片试验田”的想法,得到了支持后,四处拜师学艺,了解一些高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情况。起初,请不起工人,我就从老乡家里借来农具,自 己除草、开荒,整出了一亩地的试验田,种下了第一批“盆景书法”,就是把一棵主干直径两三厘米的火棘树,经过缠绕、扭曲,“书写”出一个一米多高的字。这 种“新鲜玩意”可把“见过世面”的村民们给深深吸引了。
紧接着,我又种下了保健型蔬菜“黄秋葵”,发展势头非常不错,由此我也赢得了群众认可。随着一个个新品种试验成功,我注册了一家农业发展公司,自己主攻技术引进和市场推广,带动周边村民一同创业。我相信,创业富民的愿望不久即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