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双11”电商大战如火如荼,其中不乏大学生村官卖家的身影。记者在百度上搜索“大学生村官 电商”,显示多达101万个相关结果;搜索“大学生村官 淘宝店”,则显示有40.3万个相关结果。在各地激励政策的助推下,一大批大学生村官成功搭载电商平台,为致富农民奉献智慧,涌现了许多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一时间,村官网店遍地开花。
大学生村官接受新鲜事物快,能熟练使用网络,在干好村务的同时开网店助农增收,本是一件好事,但记者也发现,个别地方出台的鼓励措施却有些“拔苗助长”。例如某县为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实现突破,要求村官网店开办率达到100%,对开办网店销量达到10笔的村官一次性奖励2000元;对村官网店达到两颗“心”以上的,再奖励1000元……这种激励措施虽立竿见影,推动了网店数量的快速增长,但销量却不尽人意。记者搜索发现,该县今年5月份同时开办的3家村官网店,有2家至今销量为零,掌柜基本上不在线。
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上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淘宝网800万卖家中,农村网商已经占了两成,成为一支相当强大的力量。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电商进村还存在不少瓶颈:一是很多村民家里没有宽带、没有电脑,上不了网;二是农村老人和儿童居多,会上网的人少;三是交通和物流成本高昂。由于这些制约因素一时难以破解,有些大学生村官的电商创业之路一波三折,很多网店由此夭折。眼下电商平台竞争残酷,一味地追求开店数量,而忽视可持续发展,无疑只是“形象工程”。
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小杨在网上开特产店已经两年,专卖当地土蜂蜜、土鸡蛋。对于在农村做电商的艰难,他有切身体会。起初村民只认交货拿现金的传统交易模式,对电商这个朝阳产业毫无概念也没有兴趣。他决定自己做给村民看,让村民感受电商的魅力。为此,他付出的代价巨大,从进山收货、拍照上网、联系买家、打包发货,全部都是一个人在繁重的村务工作之余完成,“两年来没有一天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小杨说。好多次他都想放弃,硬是凭着一股信念才坚持下来。“开网店的门槛和成本都很低,但是要将它做活绝对不容易。很多问题都不是村官自身可以解决的。物流成本、交通运输、当地网络条件、卖家的网店维护能力都亟待改善,否则即使开了店,也不会有效益,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小杨感慨地说。
山东一位大学生村官小陈刚刚关闭了自己在淘宝网上的店铺,赔进去一万多元货款。“我的店里卖村里的大枣、杂粮,在淘宝上同质化严重。我们村在山里,运费高,又卖不出价,总不能亏本经营,只能关门。”她说,自己没有成功的经验和别的村官分享,有的只是失败的教训:“开网店仅有一腔热情远远不够,需要从商品质量、信用、服务、价格优势等多方面努力,还要懂营销技巧。盲目跟风开店风险极大。”
可喜的是,很多地方都意识到在村官中开展电子商务相关培训以及后续配套服务的重要性。为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浙江湖州南浔区通过实训、实战,帮助大学生村官电商创业,不但开设培训班手把手指导村官掌握开店技巧,还启动电商创业大赛提高村官竞争能力,同时研究出台资助政策,每年对一批可行性和预期成功率较高的村官电商项目给予资助。
相信,类似这样务实的措施越多,大学生村官网店的存活率就会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