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上,袁源(左)指导大家舞蹈姿势,小区居民也在学习中成了朋友 现代快报记者 吴頔 摄
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西善花苑社区有一个“袁源文化工作室”。每周一至周五,工作室免费为居民提供合唱、舞蹈、器乐、腰鼓、民歌等兴趣班,供社区居民自由选择。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个工作室是以创办人、85后大学生村官袁源的名字来命名,她用短短两年时间,一手组建了14支纯公益的文体队伍。
14支文体队伍,“合唱队”是第一支
提及创办社区文化工作室的初衷,袁源笑着回忆起了刚到社区的情景。西善花苑社区是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居民多是拆迁安置户和低保户,袁源来到这里后发现,社区“很冷清”。“真的是纯社区,没有文化活动。”
毕业于四川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袁源,自幼学习音乐,最擅长民族唱法,还精通萨克斯,拉丁舞也很棒。于是,多才多艺的她,开始依托自身专业特长和文化资源优势,在本职工作之余为社区义务组建文艺团体。
“最开始组建的第一支队伍是合唱队。”袁源说,组团的工作也得到了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许多同事和我一起,贴招募海报。”起初,很多居民不相信“不用交钱也能免费学才艺”。袁源灵机一动,一边招学员,一边提前开班教唱。渐渐地,耳口相传的效果出来了。令她意外和欣喜的是,不到一个月时间,就为合唱队招到了40人。
从2012年11月初到2012年12月底,袁源组建了合唱、舞蹈、太极等7支队伍,并在2013年1月正式登记注册了民办非企业单位—“袁源文化工作室”。“合唱、舞蹈这些课,我都可以自己教,这样也可以节约成本。”而太极、空竹类的教师,则是从社区广场请来的晨练大妈。“让有文体才艺的居民来教其他居民,也是文体队伍发展的一个趋向。”
短短两年,“零基础”的西善花苑社区,如今拥有了14支文体队伍,丝毫不比其他社区逊色。
每年两场大型义演,还免费教困难儿童跳舞
合唱班、舞蹈班、器乐班、腰鼓班、民歌班……每周一至周五,都有丰富多彩的“学习班”,社区居民可以根据爱好,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兴趣班。“民歌班是特色,也是我最喜欢的,教的是当地的西善民歌。”学员王大妈自豪地告诉记者,“西善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民歌班的学员都是西善民歌的继承者嘞。”
14支文体队伍,使社区居民从相对封闭的圈子里走了出来。队员们也渐渐地变成了“相知和相助”的好邻居。“哪个队员家里有事情需要帮助,其他队员就会自然地相助。”
除此之外,工作室每年都会举办至少两场大型义演活动,通过文艺表演来活跃社区文化。工作室还牵头成立了“社区文化助学基金”,利用募集的善款资助辖区内贫困家庭中有艺术天赋的孩子。8岁大的陈珊(化名),几个月大时妈妈因病去世,爸爸常年在外打零工,一直跟着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生活。得知陈珊很喜欢跳舞后,工作室利用设立的“专项助学资金”邀请了专业的拉丁舞老师,为小珊上课,圆她“舞蹈梦”。
同时,工作室也面向辖区中的所有困境儿童免费开设舞蹈、器乐等课程,让这些孩子也能拥有接触艺术的机会,通过文艺让他们渐渐开朗、走出困境。“最重要的是,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从心底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