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沂蒙,是那首优美的《沂蒙山小调》:“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来到沂蒙,那融入历史长河的精神血脉和红色基因,让人感动和震撼。这里曾涌现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支前拥军模范;这里至今还流传着“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战场”的感人事迹……
在这片精神沃土上,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们汲取了怎样的能量,收获了怎样的果实?日前,记者来到山东省临沂市的乡村寻找答案,见证他们续写新时期干群“鱼水情深”的奉献与付出。
村里办起玩具厂
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是“沂蒙红嫂”故事的发生地。如今的常山庄村东边是老村落,已辟为红色旅游区,西边是整齐划一的新村庄,村民们整体搬进了新房。得知记者要采访大学生村官,在路口剥花生的村民们聚拢了过来,“你要采访咱张助理啊?”“茂新这娃娃搞得怪好啊!”……大爷大妈们自顾自地唠开了。见到常山村的大学生村官张茂新时,大家打趣道:“未见其人,已先闻其名了!”
张茂新是2013年的村官,尽管任职时间不长,但干事不少。“村民们都住上新房了,我到村后就寻思着把社区服务提上去。”张茂新开始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村官经历。当初他入户走访时发现,长山庄村人多地少,留守妇女和老人特别多,村民们特别期盼着能在家门口有个活儿干。为满足村民们的需求,张茂新开始琢磨起来:附近县区的一些来料加工项目很适合妇女和老人,何不试一试?他从临沂市区引进了一家玩具加工厂,专做毛绒玩具。记者在厂里看到,村民们正在加工母子熊,缝纫的缝纫、充填的充填,不大的厂房里有90多名员工。张茂新告诉记者,这些产品都是用来出口的,今年已经接了六个单子,光母子熊一单,就有1万多个,每人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呢。
在厂门口,一位看门的老大爷执意要跟记者说几句话,“茂新这小子不孬啊!”说着竖起了大拇指。老人对张茂新的了解,源于一场救助。去年老人的房子不幸被一把火烧毁了,家中的两个儿子身有残疾,张茂新了解情况后,不仅帮助老人申请了临时救助和低保,还发动村民为老人捐款。出于感激,老人过来义务帮忙看门。“怪好,怪好!”记者走远了,老人还站在那儿喃喃自语。
考走了又留下了
平邑县铜石镇的大学生村官孙健第一次进村时,就收获了意外的信任,一位村民交给他一个绿色的旧书包,包里装着村里一位老人用10多年时间探索出的大蒜种植经验笔记。听说村里来了大学生,老人想把这本心血之作交给他,“相信年轻人能够为村里出把力。”遗憾的是未能谋面,老人就过世了。揣着这份信任,
孙健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先是利用村头闲置的两亩地做试验,从农科院引进了“蓝浚”大蒜新品种,按照笔记本上记载的种植经验进行管理,大蒜的收成果然很好。第二年他便在村里进行推广,规模扩大的同时,孙健又添新愁:“光种得好不行,还得要卖好哇。”他通过中国农产品交易网等网站和农贸市场发布产品信息,提前联系买家。由于大蒜质量好,当年的销售价格从几毛钱一斤窜到7元多,蒜农们逢人就夸孙健是“财神爷”。
初次创业成功,孙健并没有沾沾自喜。他在思考如何帮助村里的困难群体找到合适的致富门路。村口的刘大婶,丈夫早年去世,靠着微薄的种地收入供养两个孩子上学,生活很是拮据。孙健走访时发现刘大婶家有个空闲的院子,何不利用起来搞养殖呢?于是,选择了成本低、风险小的种猪养殖。“我用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为刘大婶担保了贷款,还到兽医站去‘蹭’学技术,在远教网络上搜集了种猪养殖方面的节目,拉着刘大婶一起学习。”孙健告诉记者,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刘大婶精心喂养的第一窝10只猪仔全部出栏,净赚2000多元,刘大婶乐得合不拢嘴,周边的村民也跟着效仿,不到一年,养殖户就发展到20多户。
养殖户多了,孙健的服务变得繁重了。为了搞好防疫,孙健和兽医一起干, “天刚亮就钻进猪棚,一忙一上午,晚上要到七八点。”孙健告诉记者,“长时间呆在猪圈里,我和同事经常吃不下饭。一个月下来,小猪变胖了,我们变瘦了。”看到孙健这么拼命,村民们打心眼里佩服。去年,孙健考上了选调生。听说他要走,村里的老书记特地跑到镇上要留他下来,村民们还带着花生、鸡蛋给他送行。割舍不下的孙健向组织要求继续回村任职。老书记知道了高兴地说:“幸亏没有走,村里还有许多事要做,我们一起干吧!”
办事从不耍滑头
一到村,临沭县的大学生村官姚新就碰了颗钉子。由于村里燃气管道改造,断了几户村民的燃气。中午时分,姚新刚出门就被堵上了,村民们知道他是新来的村官,上前质问:“好几天没法开火了,你让我们去哪里吃饭?”好在姚新联系燃气公司加紧抢修,解了村民们的心头怨气。
过了一段时间,姚新又遇上了一件棘手事。原来一家公司在运输石料的过程中,没有做好降尘工作,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给村民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困扰,几次交涉未果,村民们就跑到企业“赖着”不走,非要找公司负责人讨一个说法。问题反映到姚新那儿,虽然他没有处理过类似的事件,但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大厅里情绪激动的村民叫嚷的叫嚷、拍桌子的拍桌子,公司负责人一脸沉默。姚新努力让自己镇静下来,将村民请到办公室,耐心倾听村民们的诉求,并当场承诺,十天内解决扬尘问题。
村民逐渐散去,姚新跟公司负责人做起了思想工作,“公司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村民们的要求是对的。”“整治扬尘的成本是必须要付出的,但可以努力降到最低。”听了姚新的一席话,公司负责人反过来请教怎么以最小的成本治理扬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协商,公司同意购置一辆车,改装成洒水车。矛盾解决后,村民们纷纷夸姚新:“这小子真不赖,给村里办事不耍滑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