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村工作,田龙主要负责一些内务、后勤工作,随着对农村工作的越发熟悉,他认识到,要做好一名“村官”,不能得过且过、无所作为,更不能幕后搞文字、前台搞接待,应该扎扎实实地扑下身子,发挥自己知识丰富的特长、年轻敢闯的勇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些村干部想干但干不了、村民想干却不敢干的事业。明确了村官工作的核心是为村民服务,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后,田龙很快就融入到农村干部这个集体。
2011年11月农村党支部换届,田龙被选为府城镇寺村党支部书记。至今,田龙已经在农村工作近9年了,在这9年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职责,成为全镇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
做农民生活的贴心人
农民群众盼的是致富、缺的是技术、苦的是没有服务。田龙敢想敢干,积极响应县委“三级中心、一网一格”工作部署,合理规划,率先实施,在全县第一个创建起高必村便民服务室,形成了一套村级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到寺村任职后,时逢“村村建起便民服务室”的大形势,他又和“两委”班子制订了“两定”计划,将便民服务室建成服务群众的窗口、联系群众的平台、解决难题的纽带。
为解决群众吃水难题,田龙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6万余元,扑下身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干一个月,新建了水窖两处,铺设管道3500米;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题,他多次跑交通部门反映情况,争取资金2万元修护了漫水桥一处,排除了村民的安全隐患;为鼓励群众发展木耳种植业,他又从科技办申请了科技扶持资金共计1.5万元,全额给群众补贴了木耳菌种钱,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促成了这一产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现象,他和党支部一班人商量后提出了“我参与、我整洁、创建寺村新天地”的目标,制定了“普通党员包户、‘两委’干部包片”的责任制,每周一小扫,每月大清理,并选派专人每天对村内的6个垃圾池进行清理;为规范群众办事规则,减少铺张浪费,他还与两委班子商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规范了村民办事的标准,遏制了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陋习;为解决村里残疾老党员的住房问题,他为其争取了残联的危房补助近2万元;为解决村里三个困难大学生的上学问题,他跑捐款拉赞助,每到这三个学生开学之际,他总是要去见他们一面,并个人资助每人500元钱,鼓励他们要努力学习……这一桩桩、一件件惠民实事,让田龙走进了农民群众的心里。
做农户致富的引路人
农村发展的关键是农民的发展,是让群众增收致富。在高必村,田龙借助高必地处城郊的优势,带头创建了占地30余亩的中华红叶杨苗木基地,带动群众30余户种植山杏、核桃及各类花卉苗木达500余亩。到寺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后,田龙又结合寺村地处山区、林木资源丰富的条件,大胆实践,积极为该村发展寻求产业支撑。
结合本村实际,田龙提出发展木耳种植业。为了让群众心服,他首先种植木耳2800杆,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共发展了木耳种植10000杆,按木耳市场价每斤100元来计算,每年便可为全村村民创收20万元。这是当地农户做梦都想不到的收入。后来,田龙又发展散养鸡户10户,存栏达3000只,散养鸡单个已达5斤左右,年底即可出栏。按市场价每斤15元计算,可创收20万元。至此,田龙依然干劲十足,他又发展了苗木基地50亩,率先育种桂花树苗10亩,实验性海棠苗木10亩,为今后寺村产业发展谋出了新出路。
在农村工作9年来,田龙不仅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也赢得了组织的好评。他先后于2010年、2011年连续被团市委评为“临汾市优秀团员青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在安泽县委“七一”表彰会上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当选安泽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12年被临汾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农村科普带头人”、2012年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全市“百名优秀大学生村官”,这些都是对他的鞭策和鼓励。
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迷茫到如今的累累硕果,田龙真正爱上了农村这片土地,他将继续把自己的热情和才华全部奉献给农村,为建设新农村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