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第一村”大营街社区:演绎一出“逆袭剧”
2021-06-04 09:0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聂伟 倪怀成 张祖权 李颖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0年,我们社区实现经济总收入141.91亿元……”

  “多少?141.91亿?”

  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营街社区采访时,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颜伟说出的一组数据,让记者着实有些吃惊。

  这个被誉为“云南第一村”的社区,发展的图谱上,有着怎样的鲜明特色呢?

 

  大营街社区俯瞰

  党员干部担纲发展“主引擎” 

  28家集体企业中层管理全是党员 

  如今的大营街社区,1999年前叫大营街村。穿过“云南第一村”门楼,整洁的道路两边花团锦簇,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别墅坐落其中,颜伟边走边介绍,讲到激动处,用手使劲在空中画了一个圈,“我们社区有一支很牛的基建队,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建的。”

  曾经的大营街村,被称为“五难村”,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娶媳妇难。1978年,村民年人均收入167元。吃粮靠返销,喝水靠几口井,住的多是土坯房和茅草房。

  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有瓦工手艺的大营街人各自带上瓦刀进城盖房,但几把瓦刀没什么竞争力,村干部就把大家组织起来去切更大的“蛋糕”。1980年,村里成立了基建队、红砖厂和修配厂3家集体企业。

  1983年,基建队盈利20万元。按合同规定,队长任新明可以把这笔钱拿回家,可他却把钱留给了集体。1986年,任新明放弃了基建队长职务,转任村“企业办主任”。很多人不理解:“明明可以自己做包工头,却有钱不赚。”任新明觉得,穷村不缺一个富翁,但缺一个带大家一起致富的人。“我是党员,我应该这样做。”

  1988年,村子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基建队揽到给玉溪卷烟厂建房的活,因诚实守信、工程质量好,卷烟厂随后在建设配套厂时,向大营街抛出了“橄榄枝”。卷烟厂负责人说,“我们正是看中了这帮‘不会算小账’的干部。”

  项目拿下后,村干部们到上海去采购设备,住旅馆一晚要138元,他们舍不得,“建厂用的钱,一点不能乱花!”最终,大家找了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30元一晚。

 

  现在的居民住房。潘泉 摄

  为了凑够建厂的钱,村干部们借贷400万元,滤嘴棒分厂和水松纸厂两个厂同时开建。没有大型施工机械,党员干部冲在一线,肩挑背扛,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实现收入390万元。

  无论是过去的大营街村,还是更名后的大营街社区,党组织始终是推动发展的“主引擎”。社区现在的28家集体企业中,66名中层管理人员全是党员,200余名技术、生产骨干党员超8成。199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成为玉溪市第一个“亿元村”;1995年突破10亿,“云南第一村”的牌匾就是那时挂起来的;2020年,社区实现总收入141.91亿元。

  在滤嘴棒厂新厂房里,记者看到,墙壁上书写着闪亮的九个大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上世纪80年代村民住房。

  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 

  家家户户实现住房“三级跳” 

  在大营街,投入13亿元建设的1482栋滇中民居别墅群最抓人眼球。村民们都说,“为了让大家住得好,集体舍得花钱。”

  早在1985年,大营街人还住在土坯房里时,村干部们就提出一个设想,让家家住上亮堂堂的砖瓦房。可当时群众不太信,因为企业刚起步,集体账上没多少钱。

  “没钱,就努力去挣。每年投一点,分批推进!”从1986年到1994年,党员干部义务投工投劳,一干就是8年,累计投资超过5000万元,建成了26万平方米的砖瓦房,还配套建设了一个休闲公园。

  2012年至2016年,大营街实施第二轮住房改造,每家只要用老房兑换新房,出19.8万元的差价,就可以入住一套成本价40多万、建筑面积330多平方米的别墅。

  2017年底,1482栋别墅全部落成时,社区特地搞了一个隆重的选房仪式。现场,村民肖绍林兴奋地说,从当初的茅草房、土坯房,到人均20多平米的瓦房,再到人均80多平米的别墅,实现了住房“三级跳”。

  除住房外,1987年起,村里启动了“全民福利工程”,首先是给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养老金,到现在,每人每年最少的可领到11760元。近10年来,社区相继建起了卫生院、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村里的孩子上幼儿园免费,学生初中至大学每年发放补助,村民年满54岁按月领退休金。颜伟算过一笔账,“居民主要享有14项福利,集体每年要支出4600多万元。”

  1999年,大营街决定为年满94岁、99岁的老人一次性发放5万元、10万元长寿奖金,截至目前,有29位老人领取了5万元奖金,10万元大奖在2012年颁过一次。“明年10月2日,又有一位老人99周岁,空缺了多年的大奖有望迎来新‘得主’。”颜伟介绍,做子女的若不把老人照顾好,这笔钱就拿不到。物质条件好了,也要积极引导居民尊老孝亲、勤俭持家,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

  现在的通村路。

  上世纪80年代通村路。 

  创新成为发展鲜明“底色”

  村干部三次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

  在大营街的发展轨迹上,清晰地烙上了“创新”二字,无论是当初搞建筑、后来办工厂,还是现在的智慧社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大营街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上世纪80年代,大营街就与高校合作建立技术中心,源源不断孵化乡土人才。同时,将集体企业中的党员骨干“引流”到社区“交叉任职”,培育村级后备力量。颜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年前,他是铝型材厂的青年职工,因工作踏实,被选拔到社区电视台工作,从摄影师成长为台长,再由居民小组长成长为社区副书记,今年换届当选社区书记、主任。

  “最近3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我都参加了!”到乌镇学什么?颜伟掏出手机,展示最新“学习成果”。一款社区管理APP,是他领着社区技术团队自主开发的。APP里,除了常规的社区新闻、政策宣传等栏目外,居民有任何困难、诉求,都可以实时“下单”,社区第一时间“接单”。“我们还采用大数据分析,对居民按不同年龄段分类精细研判,提供精准服务。”

  颜伟希冀这款APP能走得更远。一有机会,他就向周边村镇、来访宾客推荐,希望大家都能加入到“智慧社区”中来。他正为这款APP开发一个“电商”接口,为各地农副产品提供一个“网上集市”,他坚信,“数字经济下的乡村,会是下一个大风口!”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当初“放下锄头拿起瓦刀”进城的大营街人敏感地意识到新的发展机遇。社区党总支积极推进“退二进三”,把一些工业企业搬出社区,择地落户形成产业集群,腾出空间打造汇龙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园和映月潭休闲文化中心两个国家4A级景区,通过举办“菊花节”“米线节”等活动,为新业态发展赋能。“眼下我们和周边10多个镇村组建了发展联盟,用3至5年时间打造一个‘幸福小镇’,创造2万多个就业岗位,成为玉溪乡村振兴新标杆、云南旅游新地标。”颜伟对未来信心满满。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