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的返乡手记:这些改变,正悄然发生
2022-03-24 11:0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全国两会着眼的每一个“大”,都关乎千千万万个“小”,这就是每个青年都能感知能触碰的温度。当2022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这些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从人民大会堂回到自己的岗位之后,他们发现,这些年改变正悄然发生!

  ---------------

  李国琴: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

  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国琴的家乡,生态环境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十几年前,我所在的铁公泡子村因生态环境恶化,每逢大风,便黄沙漫天,一度出现连片的沙窝子。现在经过村民们多年锲而不舍的治理,昔日的漫天黄沙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用“实干”和“忙碌”来形容李国琴的日常,再恰当不过,环境治理、草场维护……村民的大事小情都离不开她。

  “以前,由于多伦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铁公泡子村村民差点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那时我们最怕春天,一到春季刮风的时候,早晨一觉醒来,会发现房子被沙土埋了半截,出门前还得先拿铁锹往外铲沙子。”而现在,李国琴的家乡铁公泡子村,已经由原来快被风沙吞噬的村庄变成了绿油油的“生态村”,村民也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李国琴告诉记者,这得益于2011年国家在铁公泡子村实施的百万亩樟子松项目。“项目刚实施时,我看着村里沙化严重的土地,知道生态建设已经刻不容缓了。退耕还林不仅当下受益,更能给子孙留下绿水青山。”因此,李国琴率先在自家承包的500亩草场上种植了樟子松。后来随着她宣传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当时我们植树造林,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早上吃完饭后,都背上干粮背上水,拿起铁锹就直接上山种树,直到太阳落得看不见,才肯收工回家。”李国琴回忆。

  “近些年,在我和村民们的努力下,树更多、山更绿、水更清了,铁公泡子村可以说由过去的‘沙中找绿’变成了如今的‘绿中找沙’。”现在,李国琴和村民们在林业、牧业、旅游业上下功夫,日子越过越红火。正因失去过,铁公泡子村的村民才更加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青山绿水。

  如今百万亩樟子松林郁郁葱葱、茫茫无边。林间能打草,草料不仅足够供自家圈养的牲畜食用,村民还把多余的草料拿去卖钱。此外,李国琴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旅游业。“从人民大会堂回到村里,我又有了新计划,我们村的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有草原、山丘、森林,还有由金莲花和赤芍形成的彩色风景线,再加上辽代贵妃墓、姑娘湖,发展生态旅游,村民们致富的机会多着嘞!”李国琴说。

  阳海玲:我是新时代的“绿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2年要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

  对于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枫林街道接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阳海玲来说,这可是个好消息。近年来,她通过一块块“屏”让当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就是一名新时代的农民。穿上职业服装进城,就是有梦想有素质有情怀的农民‘绿领’;回到乡下,换套行头,扛着锄头下地,就是拥有专业技能的职业农民。”阳海玲为了带领村民实现绿色生态农业梦想,2015年,她辞去了城里稳定的工作,在接龙村开启了新型职业农民之路。

  “我们村里有上千亩水果基地,原来都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去销售,有一些成熟季特别短的水果,像杨梅,如果没有及时销售出去,最后只能烂在地里,农民的收益非常低。”阳海玲和村民们开始试着将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快手直播等方式售卖,“没想到效果很好”。除了线上直播带货,阳海玲和伙伴们还开辟了线下体验的方式,在生产基地经营家庭菜篮套餐、租地种菜、当季蔬菜套餐、土特产等几大类产品和服务,把种菜的菜园子变成了可以观光旅游的“桃花源”,有很多前来体验的市民说,“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乡情,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土家园。”

  经过多次磨合和努力,阳海玲团队的直播销售额已增长了100多万元。截至目前,新化县全县已登记注册电商企业超500家,网商2.6万余家,电商从业人员已达4万余人,直接带动8000余户贫困家庭增收。现在,在阳海玲身边,还有很多青年干部为基层工作注入新力量、带来新思路。他们有的通过短视频App、朋友圈等平台帮群众“带货”,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有的开设“小课堂”,教群众如何手机支付、网上办事……在乡村发展的道路上,有青年奔跑的身影;在前景广阔的产业中,他们精心呵护的果实一天天生长。

  “回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5年,我想总结几个关键词,第一是听民声,第二是代表老百姓发言。这5年我提了很多建议,有很多建议受到了重视,并且带动了村子的发展,这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阳海玲说。

  张金海:环卫工人也能搞创新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广大环卫工人被誉为“城市美容师”。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提出建议,将每年10月26日定为“中国环卫工人节”,树立关爱尊重环卫工人的社会氛围。

  从扫大街、淘厕所到管理垃圾场,张金海几乎干遍了环卫工作的各个岗位。他不仅干得有声有色,还不断思考如何让工作产生更多价值。

  在负责道路清扫工作时,张金海发明了可以伸缩变形的大扫帚、不用蹲下或弯腰的捡拾器;为解决老式垃圾箱露天放置既臭气熏天又影响市容市貌的问题,他提出建设半地下式垃圾箱的想法,并研制成功整套地下排污系统;在改扩建东营市生活垃圾处理厂时,张金海对垃圾浓缩液进行了减量化实验。

  2012年,“张金海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这是山东省职工技术协会在全省首批选树的“四个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之一。如今,他带出的30多名徒弟都已成为环卫一线上的技术骨干。从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成长为首席技师,到全国劳模和全国人大代表,张金海认为,工作岗位不分高低,只要奋斗就会有收获,环卫工人也要搞创新,也能搞创新。

  今年三月中旬从人民大会堂返回工作岗位,张金海开始以更宽广的视角关注环卫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将目光投向垃圾分类领域。目前,张金海正在研发多功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装置。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任何一份职业都是光荣的。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现在,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环卫工作的‘粗、笨、重’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巧’。”张金海希望和更多人一起再努把力、加把劲,让家园更生态、更环保、更美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牟昊琨、沈秋阳、杨月,通讯员曹堯、葛文琦、刘伟,实习生高宇、郑雪、王涵、刘子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性新闻工作坊、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融媒体工作坊)采访整理。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