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田园”刷屏背后:以诗为媒,感知乡村文化之美
2022-06-17 09:2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姜嘉琪 朱秀霞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首页看到你们推荐的田园诗歌啦!”6月16日,一位读者兴奋地给记者转发来网页链接。到下午,这篇文章的点击量已达10万。

  小桥、流水、人家、稻香……田园诗词传诵千古,田园牧歌滋养心灵。《乡村干部报》学习强国号3月30日上线了“诗咏田园”栏目,截至6月16日,刊发35篇田园诗词赏析文章,累计阅读量近百万次。可以说,一个“非主打”小栏目受到了读者的热捧。

  分享经典、传播“乡愁”,该栏目的定位是为读者提供一块安静读诗的“小田地”,但没想到上线后却收获了大反响。其中《江村》《春日》《忆江南》《渭川田家》《新晴》等9篇,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首页、党报头条等权威主流媒体转载。诸多大学教授、高中特级教师、诗词研究与爱好者成为栏目特邀赏析作者。

  4月11日推出的《乡村四月》,其中一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纯用白描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该诗赏析作者江苏省徐州市市级机关一位干部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这些田园诗词,提醒我们要时刻不忘农业、不忘农村、不忘农民,因为这是我们的根本。推荐什么样的田园诗词?传承乡村文明是“魂”。“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发源地,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栏目选择应季、应时之作,根据时令变化推送田园诗词:3月选《咏柳》,4月读《春日》,5月赏《鸳鸯湖棹歌》,6月吟《江村》……深得读者喜爱。

  追更“诗咏田园”的乡村干部们,在精挑细选的古诗词里看见了自己为之奋斗的乡村美景。5月26日,栏目发布诗歌《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云南省保山市委组织部公务员二科科长、昌宁县柯街镇玉地里驻村工作队队长杨继安读到后,很有共鸣。他告诉记者,诗中“夕阳西下、暮色四合,晚霞的余辉映照着村落,牧归的牛羊涌进村巷”的美好景象,也是自己在村里努力的方向:发展养牛业,做大牛经济。在杨继安和同事的努力下,社区成立了玉强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运营模式,统一提供种牛、技术、管理和销售等服务。一批“牛项目”相继落户这个保山市肉牛养殖示范村,目前共有肉牛养殖户153户,牛存栏670头,实现农户增收600余万元。

  许许多多杨继安们带着豪情壮志来到乡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希望我用青春奋战的这片土地,很快就变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样子。”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镇兴春村支书朱大海说,“诗咏田园”里的乡村景象,是村子未来发展蓝图,也是他努力的动力和方向。两年前,兴春村还是经济薄弱村,“村集体账上没有钱”。但通过做大做强西瓜、西红柿规模种植等特色现代农业,招引茂冠服装项目等,2021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0万元,纯收入超50万元,就近就地吸纳就业200余人。江苏省无锡市阳山镇总工会主席、桃源村党总支书记张谷说,阳山镇桃源村现在的样子,就宛如“诗咏田园”4月12日发布的王维《田园乐》中描绘的场景:“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近年来,桃源村在文化传承上下功夫,新建了文化墙等景点,推广古诗词等传统文化,为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20多万元。

  “‘诗咏田园’引发读者内心共鸣,让很多读者喜欢,说明这个栏目有文化魅力、情感力量。”南京师范大学俞香顺教授点赞说,田园诗词里蕴藏的美好乡村、淳朴人情、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恰是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大楼里的当代人内心所向往的。虽然语言、社会都在变化,但有些深植于内心的东西是永恒的,比如对美的追求,对乡情、乡愁的向往。田园诗词里的风物和人情,提炼的正是乡村的灵魂,正是乡情、乡愁的文学表现,是我们共通的情感。

  俞香顺表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之际,推广田园诗词恰逢其时。“诗咏田园”不仅要推广古代的田园诗词,还要推广现当代的优秀作品,不仅要做好线上栏目,还要做好线下活动,“要重返现场,回到乡村,走进田野,挖掘乡情,记住乡愁。”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精神与物质“双轮驱动”,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与“神”。只有文化才能生发村民创业激情、坚定发展信心,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田园诗词研究者、推广者黄卫撰文表示,推广普及田园诗词,可以让更多的人感知农业之艰、乡村之美和丰收之乐,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农业文明,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从而自发自觉地投入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