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驱动 绿色崛起——走进广东省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
2022-08-26 07:5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中洞村广场

  中洞村地处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东北部的莲花山脉深处,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22年深秋,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高潭点燃革命星火。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转战东江,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进入中洞,被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中洞从此成为领导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红色心脏”。

  穿越岁月的烽火,红色基因深深铭刻在村史上、根植在血脉中。近年来,中洞村以“党建引领、红色传承、绿色发展”为主线,走出了一条独具中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7月26日,本报记者走进中洞村,感受红色基因驱动绿色崛起的巨大动能。

  村里人人争讲红色故事

  一大早,记者一行从惠东县城驱车前往中洞村。山路两旁不时掠过高大油绿的香蕉树,沿途不少村民房屋搭着脚手架。同行的惠东县党建事务中心副主任欧阳惠子介绍,以前山路崎岖难行,5年前双向四车道的进村公路修好后,极大方便了村民,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来修老宅、盖新房,游客也多起来了。

  2017年,中洞村成立了第一支红色宣讲队,欧阳惠子就是宣讲队的首批6名队员之一。她和中洞村的感情很深,一路给记者讲了许多当地流传的红色故事,“在长达20多年的艰苦斗争中,中洞90%村民被杀害,绝户160多户”“革命母亲吴嫂舍子救红军”……讲的和听的,眼眶都红了一路。

  快到村时,红色氛围渐浓,路旁出现了造型特别的路灯,灯罩形如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路指引我们前往中洞革命纪念广场、百庆楼、百祥楼等革命旧址。

  天气酷热,当年红二师师部所在地百庆楼旁,红军井的水至今依然清凉澄澈。“小小红军井,清清水两方。涓涓流不断,漾漾万年长。讲讲红故事,人人当自强。侪侪心向党,代代好儿郎。”这首朗朗上口的诗描述的就是这口红军井。曾任中洞村党总支书记的戴仕球给记者介绍了红军井的由来,“当年南昌起义军余部1200多人进村后,生活用水严重不足。红二师师长董朗带领战士和村民一起挖了这口井,上井专供饮用,下井用来洗漱、洗菜。饮水思源,井由此得名。”

  戴仕球告诉记者,当年,他的曾祖父戴焕其主动让出祖屋“百庆楼”“百祥楼”“湖山书舍”给红军办公,还动员村民腾出各家祠堂办起红军医院、红军印刷厂。和村里很多革命后代一样,戴仕球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从村书记位置退下来以后,当了一名义务宣讲员,“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斗留下的红色革命精神,需要我们来传承并发扬光大”。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样一条规矩被明明白白写进了中洞村的《村规民约》:“村民须熟知红色中洞事迹,传承红色精神,自觉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

  现在,除了像欧阳惠子这样的外来志愿者,中洞村成立了一支由党员、先烈后代近30人组成的志愿宣讲队,推动“本村人讲好本村革命历史”。

  年轻头雁领飞古老村庄

  4月29日,惠东县举办全县村级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10名进入决赛的村书记上台打擂,晒成绩、谈经验,其中,1号选手就是现任中洞村党总支书记江明坤,他演讲的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对江明坤来说,登上这个擂台难能可贵。1996年出生的他,不仅是当天擂台赛上最年轻的选手,也是目前全县最年轻的村党组织书记。

  江明坤是土生土长的中洞村人,大学毕业后在广州一家设计院找到一份月薪过万的工作,在乡亲们看来是跳出了“农门”。没想到,一年半后他却选择了回村任职。“找到工作后我回村调档案,被镇村干部‘大储备’计划吸引,考虑了一段时间后,作出了回村工作的决定。”江明坤说。

  为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惠东县近年来按照惠州市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镇村干部“大储备”计划,精准完成农村外出人才“建档立卡”超万人,吸引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年轻人回乡任职,为村级党组织储备了一支“后备军”;大力实施“农村党员人才回乡计划”,鼓励引导外出能人、知识分子等700多人回到家乡创业兴业。

  江明坤年纪小,长着一张稚嫩的娃娃脸,刚开始部分村民担心这个“靓仔”不能当好村干部,没想到,他为人谦卑、做事用心,两年下来在村里积攒了不少好口碑。

  去年11月,江明坤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新班子平均年龄34岁,资历尚浅,但江明坤明白,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场就要奔跑,没有太多时间给他们适应。

  走马上任后,新班子领办“开门一件事”,一共13件,江明坤挑了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塘肚村民小组饮水工程。这个村民小组地势高,自来水无法供上去,几十年来,20多户120多人的饮水问题一直没解决。江明坤带着技术员多次实地勘察,向上级部门申请了2万元,在选准的位置向下钻了100多米才打到水。塘肚村民小组终于通上了自来水,村民喜笑颜开:“江书记,好样的!”

  目前,“开门一件事”中列出的13件实事已成功办结11件,2件正在办理中,新班子由此获得了群众的认可。为进一步建强红色堡垒,新班子还完成了一张“强村固组”清单:推动党支部建在11个村民小组上全覆盖;扎实推进“党员人才回乡”,对89名外出优秀人才“建档立卡”,盘活人才“蓄水池”;建立储备人才交流群,集聚发展新动能。

  在年轻头雁的引领下,古老的村庄擦亮“红色党建”特色品牌,焕发出勃勃生机。

  “红+绿”发展旅游产业

  漫步在中洞革命纪念广场,四周莲花山脉层峦叠嶂,中洞改编纪念雕塑巍然屹立,对面的百庆楼遥相呼应,游人穿梭如织。

  百庆楼旁,村民戴木贵利用家里的老宅开了一家擂茶店,生意不错。戴木贵的妻子是主厨,只见她娴熟地用擂棍将野生香菜、薄荷、鲜茶叶等在陶钵里碾碎,加水后再加入芝麻、花生碎和炒米等食材,一钵售价60元,游客多时一天可售出上百份。她身旁的电视上,循环播放着央视二套《生财有道》来店里拍摄的专题片,央视主持人和她一起做擂茶,戴木贵将这个节目刻成光碟循环放给客人看,没客人的时候夫妻俩就自己看,“怎么看也看不够!”

  擂茶入口滋味奇特,先是咸苦,后味甘甜。戴木贵说,当年红军来到中洞村,村民拿出最珍贵的擂茶招待,故又名“红军茶”,其制作工艺现已成为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年前,在外打工的他看到村里发展红色文旅,决定返乡创业。“在家门口一年收入十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戴木贵说。

  回忆起过去的日子,老书记戴仕球感慨万分。2012年以前,中洞村还是省级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500元,村民只会种稻谷、花生和番薯;现在,村里有200亩茶园、100亩百香果,还试种了100亩鹰嘴桃,今年第一年挂果就卖到15元一斤。“十几年前有游客慕名来村参观红色遗迹,最常抱怨的就是山路十八弯,进村就头晕脑胀,且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现在交通方便了,村里有农家乐、民宿、特产店,来旅游的、研学的、亲子休闲的,都可以满足需求。”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遇到了养蜂带头人丘影明。他养了300多箱蜜蜂,年产蜂蜜2000斤,现在正在联合全村的蜂农申请蜂蜜品牌,“我们村养蜂的有三四十家,特产鸭脚木冬蜜很有名,药用价值高,供不应求,散装都能卖到60元一斤,如果有品牌那就更不一样了。”对于未来的“甜蜜事业”,丘影明满是憧憬。

  江明坤说,红色是中洞村的底色,更是发展文旅产业的引擎。“近年来,中洞村大力发展‘红+绿’特色旅游,将党建链嵌入产业链,统筹红色旅游、农耕文化体验、休闲观光等产业,把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致富的绿色产业优势”。

  一张亮眼的“成绩单”让人振奋:两年来,中洞村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常住人口300多人中,有100多人在吃旅游饭,开发红色旅游商品、兴建红色主题民宿、推广红色文化美食……村民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

  目前,中洞村正在积极“补短板”:完善中心停车场管理体系、打造环村旅游路线、充实各红色景点展品。未来还要将主要红色景点串联成片,进一步提质增效,打造精品红色旅游路线,不断延长、增粗旅游产业链。

  岁月的烽烟渐渐淡去,接下来的,都是甜日子。

  本报记者 许露露 本报实习生 仲雯宇

  本报通讯员 卢亮 欧阳惠子 张九龙 赖新材 梁龙权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