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教育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一线
2023-04-23 06:13:00  来源:人民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我国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利好政策不断推出,为有知识、有本领的涉农院校大学生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我们聚焦的4所院校,丰富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方式,推动社会实践,加强对接帮扶,积极引导更多大学生走向农村、投身农业,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真情服务,用朝气和学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编者

  华中农业大学

  志愿微光汇成炬

  本报记者吴丹

  中国国际合唱节组委会曾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

  “您好!今天是我来到大山里的第105天。对这里的孩子来说,艺术似乎是无比遥远的事情……我想提出申请,为孩子们争取一次合唱的机会,让艺术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愿大山里的孩子可以听到大山外的声音……”

  这封信,来自贵州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合唱团的支教老师樊懿楷。全信5943字,时隔多年,樊懿楷依旧记得真切。2019年,他申请加入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成为为民小学六年级17名学生的班主任。

  “希望通过合唱这样的美育形式,让孩子们获得更全面的教育。”除了日常教学,樊懿楷想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更多可能。

  支教一年期满,抱着孩子哭红了眼,樊懿楷登车回程。队友郑晓雪接过接力棒,以青春之名,赴志愿之行。

  “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殷殷嘱托,指引青春方向,成为十年行动坚守。

  2005年,“本禹志愿服务队”成立。十几年的志愿接力中,乡村小学开设了科普小课堂,孩子心中萌发出探索科学的种子;乡村教师受邀到湖北武汉接受培训,提升技能;留守儿童第一次走出大山感受城市,开阔眼界。

  志愿服务的点点微光,汇而成炬。据统计,累计有351个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经过创建,被命名为湖北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上,青春之花绚丽绽放。2020年起,华中农业大学实施“乡村振兴荆楚行”,充分发挥涉农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开展楚才服务农业产业、科技成果在鄂转化等行动。组织学生面向湖北展开乡村振兴大调查,对16个市州1646个农户、7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户调研,提交多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估报告和建议,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表示,学校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学生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用知农爱农的火热实践,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答卷。

  四川农业大学

  红色精神润心田

  本报记者闫伊乔

  “同学们,增加种植密度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产的要点……”在四川农业大学崇州现代农业研发基地,一堂生动的耕读教育实践课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同学们拿起铁锹,戴起草帽,在一锹一铲中体验农事艰辛。“现在的学习是为今后投身乡村振兴打好基础”,草坪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董卓明说。

  “通过‘昼耕夜读’引导学生走进农村,提升学农知农爱农情怀和实践能力,未来更好地投身于乡村振兴”。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部长江英飒介绍,去年学校开设了耕读教育实践课,并配备一系列校本思政课程,将“三农”要素与红色基因贯穿于实践育人全过程。“大国‘三农’”“校史文化”等由校领导及一线专家学者授课的课程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融入其中,深受学生欢迎。

  “周开达院士去世后,他的夫人守望在校园里的院士雕塑前,仿佛在陪伴周院士守望着校园。”舞剧《守望》是人文学院学生钟治彬最喜欢的校园作品,作品温暖的细节打动人心。

  作为艺术团成员,钟治彬与同伴们在团委老师的指导下,将川农人的故事写在歌里、编在舞里。学校聚焦江姐、王右木等革命先烈和周开达院士等优秀典型人物的感人故事,编排了《王右木》《扶贫日记》《守望》等20余个文艺作品。“参与作品编创的过程就是一次受教育的过程”,钟治彬说。

  去年8月,钟治彬跟随“青马燎原”宣讲团到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大杉坪村,为当地的孩子带去一堂别开生面的专题音乐课。“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革命精神浸润孩子们的心田,红色基因在大山深处传承延续。

  在雷波县的日子,让法学院学生张芮槐至今难忘:“村民们的热情,孩子们求知的眼睛,让我感受到传播党的好声音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进行全面调研后,“青马燎原”宣讲团的成员们还对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018年正式成立,如今团队成员人均每年在校内外开展宣讲超过30场,“青马燎原”宣讲团的成员们在政策宣讲中成长与蜕变。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庄天慧表示,“川农青年学子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基层一线,发挥专业优势,厚植‘三农’情怀,走向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寻找产业助力点

  本报记者丁雅诵

  “‘西农小伙’发明的这个机器真管用,往年10多天的活儿,现在不到一周就能干完。”陕西汉中市镇巴县农民秦明礼,种植着1000多亩药用大黄。去年采收季,他逢人就夸“西农小伙”,“有想法、有技术,帮我们省下不少钱”。

  让秦明礼赞不绝口的“西农小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赵开元。去年4月,他作为学校“研究生助力团”成员,被派驻镇巴县科技进步促进中心实践锻炼。

  镇巴县地处巴山腹地,大黄是主导产业之一。但由于地形复杂,采收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难点。“人工采挖费时费力,农用挖机常常受限,怎样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研发一款适合当地的大黄采收机械?”赵开元决定试试看。

  他与助力团其他几名成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对镇巴几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摸底调研,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冲击镐主机的形状、材料、尺寸进行改进,同时配置钢铲、钢叉等辅助工具……经过一次次尝试,赵开元研发出的采收机实现了对大黄、板蓝根等多种根茎类药材的高效采挖。

  “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在希望的田野上成就人生。”驻扎镇巴县的当天,赵开元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文字。与他有着同样理想信念的“研究生助力团”成员还有很多:水土保持研究所硕士生杜好田,在合阳县、镇巴县建立锅巴生产加工基地,开发的“彩色马铃薯锅巴”年销售额2000余万元;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郑璐玮,帮助果农联系对接电商平台,是果农心中“最可爱的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习林杰,帮助镇巴县建立腊肉全产业链标准与追溯体系,提高了腊肉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研究生助力团”成员积极寻找助力点。

  据介绍,依托学校农业科教资源优势,“研究生助力团”专项选拔部分优秀博士生、硕士生组成帮扶队,派驻地方镇街和涉农部门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践,截至2022年底,共选派27批次402名研究生参加。校乡村振兴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增信表示,助力团模式实现了研究生人才培养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在培养知农爱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中山大学

  村屯农家设课堂

  本报记者黄超

  “高温酷暑,降雨不断,连续爬陡坡,这是身心的双重考验。”翻开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时的笔记,林立文激动不已。作为中山大学农学院土壤学博士生,他在采样初期便遇到棘手问题,“书本上展示的采样方式并不适合所有土壤环境,有时候土壤下刚好是岩石,就无法进行下去。”

  山地导航仪不能准确地规划好路线,终端设备性能不够稳定,数据无法提交……面对复杂情况,林立文和老师同学们因地制宜设计采样计划,采样点数量从两三个增加到六七个,效率和质量逐渐提高。通过这次经历,林立文更加坚定运用专业知识为土壤普查贡献力量的决心。

  2018年,立足农业强国建设任务,中大整建制复办农学院。学院通过支部共建、“三下乡”实践、乡村振兴工作站等形式,培育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以农业技术服务“三农”发展。

  “与传统涉农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城市生源占比较高。只有走出小课堂,走向大乡村,才能让更多学生感受田间处处皆学问,提高他们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意愿。”农学院党委书记程月华表示,学院秉持“立正德、厚基础、强特色、宽口径”的育人理念,立足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优势,设置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3个跨学科模块课程,像培育良种那样开展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我们撰写的灵芝产业调研方案,被当地采纳了!”在老师带领下,本科生陈虹宇利用暑假时间与同学一起来到广东紫金县龙窝镇琴口村走访调研,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当地仿野生赤灵芝子实体、仿野生紫灵芝子实体等产品的品质和价格均得以提升。“学生在技术助农一线探索实践,成就感满满,激发了他们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该项目一位指导教师说。

  中山大学农学院是近年来综合性大学开办农林教育的缩影,目前已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郑州大学等综合性大学通过新建共建等方式成立农学院。这类院校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加快培养储备人才,指导学生把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作为自己的“第一课堂”,以青春之智助力乡村振兴。

  (杨庆媛参与采写)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