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跹“四雁”竞风流——山东郯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线见闻
2023-04-28 09:1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记者 李海明 倪怀成 翟慎良 通讯员 闫帅 田彬彬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四月芳菲,雨生百谷。4月19日,在“鲁南粮仓”山东省郯城县,广袤大田上,麦浪如绿色织锦滚滚铺陈;“博士工作站”里,一款特色稻米——五色米引人驻足。

  “五色米种子,来源于刘湖村走出去的第一位博士刘继芳,我们在云南、湖南、东北等地有4000亩五色米‘飞地’基地,下一步将投产五色米预制饭……”郯城县花园镇刘湖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启如数家珍。几年前,刘全启从大都市回到小乡村,挑起发展重任。“头雁领飞”,他带着刘湖村一步步从穷乱差变成靓富美。

  建强“头雁”作引领,汇聚“归雁”“鸿雁”人才智慧,壮大“雁阵”产业发展,今年以来,郯城县全面推开“四雁工程”,一个个“头雁领飞、鸿雁示范、归雁兴业、雁阵建功”的动人故事扑面而来。

  强头雁,“学霸村”成网红打卡地

  走进刘湖村,村道旁、墙壁上写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内容,一条不足70米的小巷里走出9名博士,被称为“博士巷”。从上海返乡后,刘全启一直寻找村子致富方向。2019年担任村书记后,刘全启从“强班子、聚人心”开始,一步步凝聚起支部发展的动力。

  在刘继芳团队全程技术指导下,刘全启将“五色米”作为集体增收的新路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村集体年收入30余万元。

  2021年9月,刘湖村被认定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刘全启从“农耕+研学”出发,征用流转房屋、土地60余户,重点打造了博士巷、乡贤巷、红旗巷三条巷道,将勤耕重教、尚学进取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景观中。

  “读书是最好的出路”是刘湖村人的共识。近年来,刘湖村496户1915人中陆续走出17名博士生、35名硕士生、150名本科生。刘湖村在县财金集团支持下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装修刘湖记忆馆、博士馆、农产品展馆、中医馆、图书馆、国学馆等,全村铺上沥青路,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游客到来。每到双休日、寒暑假,方圆百里的学生和家长争相来此打卡。

  “我们村不比谁家财产多,只比谁家孩子有出息,将来还会比谁家孩子对家乡贡献大。”作为刘湖村的“头雁”,这一点让刘全启很自豪。

  头雁领飞振兴路。据郯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晓莉介绍,今年以来,为发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有效作用,推动乡村抱团发展、连片振兴,全县选育头雁781名,育强市级头雁30名,因地制宜推行“5种创富模式+10条创富路径”。截至目前,已通过开办头雁论坛、“四雁”人才论坛等方式,搭建合作平台,引入农发集团、财金集团等8家国企单位,达成增收项目合作64项。

  育鸿雁,“田秀才”订单服务到户

  今年3月,郯城县立平农机合作社接到一份万亩小麦施肥订单,合作社从植保联盟单位调集4台无人植保机完成了这笔业务。“合作社接单,植保联盟单位出农机,‘订单共享’模式大大提高了机械化服务能力。”

  今年36岁的合作社负责人肖丙虎,去年获得“全国最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称号。2013年,肖丙虎回乡创办立平农机合作社,从普通机械到无人机再到北斗导航播种,10年间已拥有各类农机具208台套,可为3200余户农民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面积达3000余亩;半托管面积则达20万余亩。

  “农民外出打工,合作社为农民打工”,在外打工多年,肖丙虎知道乡亲最怕耕地得不到妥善管理,于是开出托管、半托管“菜单”,按照合同约定定期到田为农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谷雨已过,气温回升,田间即将除草。“我是市级‘鸿雁人才’,县农业农村局选派了‘一对一’科技专家,接下来打算给自走式打药机装上导航系统,确保不出现重喷、漏喷的现象。”肖丙虎致富不忘乡亲,还为脱贫户提供贷款担保45万元,为15户脱贫户免费托管土地、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等。

  为全面发挥鸿雁示范作用,郯城县梳理鸿雁对象300余人,涵盖种植、养殖、电商、非遗技艺、农机农技、木制加工等领域,以县农广校为依托,全面培训培育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精工匠”,助推乡村产业多元发展。“我们组织农业、水利、科技等方面专家,对鸿雁人才开展一对一培育;还将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推荐授予‘乡村之星’、纳入村党组织班子等方式提供系列扶持。”杨晓莉说。

  引归雁,“云销售”特色品牌哺家乡

  对鸿雁按需施教“育”才,对归雁搭建平台“留”才,郯城县建立了一套“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政策体系和扶持机制,通过归雁招引破解乡村人才短缺、产业竞争力弱等问题。

  “这款小花盆种上绿植,摆在书桌上,特别有意境……”在郯城县丽园电商服务中心直播间,主播们正声情并茂地给网友们介绍各种火山泥材质的花盆和摆件。“我们现在有3个直播间,每天6场直播,观看人次超过3万,一些小物件刚上链接就被抢购一空。”服务中心负责人宋元说。

  在归雁招引中,2016年,宋元带着技术回家创业,在花园镇冷庙村建起一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艺术花盆花器加工厂。他研发的200多款中式复古花器和摆件,有几十款已成功申请外观专利。这些富有禅意和趣味性的花器很受欢迎,目前在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有直销点,年销量在10万件以上。

  “产品畅销离不开县里对归雁人才的政策扶持。”宋元说,在县相关部门的帮扶下,顺利成立了临沂市头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抖音、快手等4个直播账号带货,现有主播运营团队20余人,创立新工厂、云仓储各1处。

  谈起电商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宋元坦言“人才紧缺”。他表示已经和县人才集团对接,继续招引归雁人才,加紧培养运营主播等电商人才,继续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齐鲁文化新品牌。

  组雁阵,“土特产”畅销海内外

  “我做速冻粽子一年要用160多吨糯米,烘焙糕点要用200多吨面粉,从外面进货运费贵、耗时长,咱这边要是有种粮大户能提供糯米就方便了。”郯城县马头镇玉带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瑞娟说。

  “我有2000多亩种植基地,可以拿出一部分种糯米,但糯米价格浮动较大,如果合作的话,要由政府牵头,保证销售。”听到玉带食品的需求,采莲湖种粮大户赵文征如是说。

  自郯城县全面推开“四雁工程”以来,党建引领,政府搭台,企社、企农“联合唱戏”的模式一直在上演,抱团发展,提质增效,形成了产业振兴的最强“雁阵”。

  杨集镇是鲁南、苏北知名的大蒜主产区。走进郯城县勤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对杨集大蒜进行修剪、装袋。合作社理事长徐希斌向记者介绍,“这些都是东南亚客户预定的,有200吨。”合作社大蒜80%销往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地区,年产值约5000万元。

  “将土特产做成洋生意,离不开‘四雁工程’的金融助力。”徐希斌说,以前合作社的贷款主体不好认定,只能以个人名义贷款,现在好几家银行都给授信,最高额度有2000万元。他表示,有了金融助力,扩大规模势在必行,下一步将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领更多人致富。

  希望的田野上,越来越多的郯城“四雁”以奋进为声、以创富为乐、以农耕为曲,合奏着共富之颂。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