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正是芒果生长的关键时期,贵州省草业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科技特派团贵州望谟团团长龙忠富带领专家团队来到望谟县油迈瑶族乡平卜村,给芒果种植户讲解修剪养护、施肥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管护技术,芒果种植户们受益匪浅。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专家们把握住粮食蔬果生长的关键时节,深入乡村一线,在田间地头传授新技术,打通科技进村“最后一公里”,把科技的种子撒播在帮扶地区。
组织“搭桥”,围着农民转
“王老师,我们的干草总是发霉,影响安慕斯牛进食,要怎么解决?”
“织金县天气湿度较大,堆积干草易发霉,在饲料中添加0.5%—1%的活性炭及脱霉剂,能有效改善干草发霉情况,为安慕斯牛提供更加优质的饲草。”一场热火朝天的群众会在贵州省织金县金龙乡肉牛育肥场里上演,群众口中的“王老师”便是国家科技特派团贵州织金团团长、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进。王明进是肉牛养殖方面的专家,群众有肉牛养殖方面的难题都喜欢向他咨询,每次王明进团队来到织金县开展科技服务,总能吸引许多群众前来请教。针对这一情况,织金县委组织部主动牵线搭桥,与金龙乡、三塘镇等乡镇、街道联系,请科技特派团专家在肉牛养殖场、家庭牧场组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向群众宣讲种养技术,现场与群众互动,引导群众主动咨询农业生产知识。
国家科技特派团成员都是国内种养方面的权威专家,如何把国家组团式帮扶的红利落到实处,让农民感受到帮扶的力量?各地积极对接科技特派团,创立创新机制,想尽办法让科技留在田间,把新观念留给农民。甘肃省定西市建立“一对一”长效工作服务机制,把保障支持科技特派团纳入党委人才工作协调机制,作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从“单兵作战”到“组团服务”,定西市建立科技特派团成员包乡联村机制,47名科技特派团成员联系全市119个乡镇、1887个村,11个产业小组主动对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全程精准指导服务。
同样,云南省红河州组建科技特派团服务工作专班,在工作统筹、服务保障、沟通联系等方面主动作为,全力做好科技特派团服务保障工作。红河州委组织部牵头科技、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科技特派团服务工作专班,按照“一对一”原则,即一名专班成员服务一个特派团、联系一个县,做好双向沟通对接、综合协调、服务保障等工作。
技术示范,做给农民看
科技特派团带来了新技术,但由于农民对新技术并不了解,在没有看到实际效果之前,他们不一定会接受。如何说服农民,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新技术?科技特派团通过在示范园、企业试验新技术,做给农民看,用看得见的效果说服他们。
云南省澜沧县有茶园42万多亩,茶农6.3万户、28万多人,茶企1000多家,但面临着茶园衰老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引进新品种,进行嫁接改良。茶园改良会影响当年收成,多数企业和茶农积极性不高。科技特派团澜沧团选择了两家改良意愿较高的企业,带领企业负责人到普洱市调研优良品种的长势和市场价格,将两个新品种引入两家企业的示范基地。试种结果显示,两个新品种的鲜叶比老品种每公斤多卖了2-4元。
试种的良好效果引起了许多茶农的兴趣。今年初,科技特派团澜沧团茶叶组专家带上嫁接工具和新品种穗条,前往两家企业,面向茶农开展茶树嫁接技术培训。茶农中有拉祜族人,听不懂汉语。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陶仕科一边通过课堂理论培训,一边在茶园用掌握不多的拉祜族语给茶农介绍新品种的优点,手把手教他们嫁接技术。科技特派团帮助这两家企业嫁接了新品种100亩,嫁接成活率达80%以上,新品种长势良好。嫁接新品种的消息在澜沧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村民看到新品种长势好,纷纷向科技特派团专家咨询,要改良自家茶园。仅一个月,澜沧县自发嫁接改良的茶园面积就有近200亩。
玉树市是青海省玉树州的农业主产区之一,但因青稞品种老化退化严重,整体生产水平偏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科技特派团玉树市团团长吴昆仑的解决办法是引进优质品种和推广先进农技。不过,他也面临着当地农牧民传统生产习惯和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难题。科技特派团以示范基地和合作社为核心,利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强化对种植养殖户的带动,在玉树市两个乡建立400亩青稞品种示范基地。引进的青稞品种适应性强,亩产量达到144公斤,较老品种增产12%。示范效应出来了,农牧民眼见为实,新品种快速得到推广。
走村入户,带着农民干
春天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3月中旬,贵州省农科院园艺所助理研究员、国家科技特派团贵州三都团团长卢松来到大河镇交同坝区里,给农民现场讲解蔬菜育苗、移栽以及应对干旱天气的注意事项。“育苗要适当通风、炼苗,防止秧苗徒长。”“移苗要施足底肥,浇好定根水。”“尽量使用膜下滴灌,节约用水。”……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让辣椒种植户吃了定心丸:“今年丰收肯定没问题了!”
科技特派团带着技术来到田间地头,也带着感情和农民交朋友,让科技的种子埋在田里,长在农民的心里。
四川省盐源县下海乡下海村果农鄢太雄前两年对自家长了七八年的6亩多地高原苹果失去了信心,去年儿子结婚前,他打算把果园卖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科技特派团盐源团团长谢红江安抚他,“别着急,等我看过之后你再做决定!”
在果园走了一圈下来,谢红江向鄢太雄承诺:今年就让你的收入翻倍增长。鄢太雄将信将疑,谢红江却是信心十足。“果园的主要问题是树型和修剪方式不对。”在谢红江的指导下,鄢太雄把全部苹果树由原来的“高大上”树型修剪成丰产型树型。苹果开花、谢花、结果、成果等每一个环节,谢红江都来到鄢太雄家的果园,教精准施肥、修枝、疏果等技术,还时常根据鄢太雄果园生长的情况,带上相应的农药、肥料。这一年,谢红江去了鄢太雄果园7次,鄢太雄由怀疑变成了彻底信服:苹果产量由原来的每亩3000斤增长到7000多斤,苹果个头多数由原来的三四两一只增长了一倍,收入由原来的7万元增加到24万元。
“科技帮扶,就是要让新的技术、观念走进农民的脑袋。”从2010年就开始到盐源县科技帮扶的谢红江,走遍了全县24个乡镇、街道,成为盐源深受欢迎的“谢老师”。怎么把技术教给农民?他深有感触:“要让农民相信你,就要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你的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