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头雁 | 画好治理“同心圆” 绘就和美“新画卷”
2023-05-19 09:0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刘凤双 杨涌 翟慎良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下姜村俯瞰。新华社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对乡村治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层党组织书记该如何发力?4月26日上午,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第二场案例分享现场,来自浙江、广东和广西的3位优秀村书记结合自身实践,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这一主题,交出了可供参考的“优秀作业”。网上网下“同上一堂课”的学员们,在讨论交流中,迸发了更多乡村治理的新思路。

  打好“组合拳”,打造美丽经济

  “雅树峡涧”意为山谷峡溪里的风雅村舍,这是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的古村名,蕴含着先辈对绿水青山的美好期许。然而,20年前的下姜村破败不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丽娟告诉记者,从脏乱差的穷村到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改变发生在2003年。

  这一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将下姜村作为基层工作联系点。同年4月24日,习近平第一次来到下姜村,看着村庄周围光秃秃的山,语重心长地说,“要给青山留个帽”,并建议通过建沼气池来改变下姜村的生态环境。

  下姜村党支部当即做出封山育林的决定,在低山、荒山上种毛竹、茶叶、木本药材等经济作物,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拓宽群众收入来源。然而,建沼气池却没那么顺利。关键时刻,村里的老党员姜祖海站了出来,在自家院子里开挖起第一座沼气池。猪圈与沼气池相连,既解决脏水的去处,又提供照明做饭的能源。有了样本示范,短短一年时间,下姜村就有46户建起了沼气池。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下姜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彻底改观,当年被评为“浙江省卫生村”。姜丽娟告诉记者,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环境面貌的“翻身仗”让大家尝到了绿水青山的“甜头”,“绿色现已成为我们最靓的底色、最大的财富。”

  “绿化美化环境也是生产力,美丽风景也能变成美丽经济。”听完姜丽娟的分享,在距离主课堂2500多公里的云南省大理市分课堂,挖色镇海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志能深有同感,他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和现场学员分享了和下姜村相似的“蝶变”故事。

  海印村无田无地,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是大理市典型的传统渔村。过去,村里门前屋后的地方,随处可见船只、鱼叉、网具等用具乱堆乱放。村“两委”有意整治村容村貌,但村民却不理解、不配合。

  “村庄干净了,不仅看着顺眼、住着舒心,还能吸引游客,带来可观收益。”为了让村民转变思路,杨志能带着村民到其他区县参观,边看边引导。三五次下来,群众态度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村容村貌整治中。

  如今,走进海印集贸市场,映入眼帘的是鸳鸯榕树下整齐的摊位。青瓦、传统彩绘和文化墙的组合,更是把这里升级成了文化小广场。正如杨志能所说,优美的村庄环境搭配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打卡、消费购物,美丽风景也变成了美丽经济。

  好村规当财富,好品牌作资产

  “治理好乡村,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在培训班主课堂现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说,以制度管人、以流程办事,是紫南村的治村法宝。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紫南村先后出台党建工作和村民自治管理的规章制度83项共400多条,先后汇编出版《紫南村党建引领自治管理制度汇编》《为什么是紫南?——乡村治理“紫南模式”70问》等。潘柱升说,“把好的村规、好的制度留给下一代,比留下几千万资产、几栋大楼,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乡村治理,比建章立制更难的是执行制度。这些年,广西融水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一直在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这次培训,她也带来了江门村的探索成果,“针对群众白天忙干活、晚上才回家的实际情况,我们顺应村民的生活习惯,依托独特的‘火塘文化’,将话家常、讲政策、听意见搬到火塘边。”

  通过“火塘夜话”,村民更加关心村里的工作,愿意把心里的想法讲出来,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近三年来,依托“火塘夜话”这一载体,江门村共征集到意见建议117条,为村“两委”提供决策参考的有58条,破解难事31件。杨宁总结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形成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机制很有必要。”

  江西省修水县塑造乡村“板凳会”党建特色品牌,让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坐小板凳,政策同学习、有事共商议,实现了小切口撬动“大治理”。这不,结束分课堂培训的何市镇火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秋燕,马不停蹄在村里召开了一场“板凳会”,主题是如何盘活闲置仓库变废为宝。村民你一言,我一语,没多久就把事情聊清楚了。

  “好做法管得住当前,好机制管得了长远。”刘秋燕对杨宁的分享印象深刻。这两天,刘秋燕又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把“江门实践”系统学了一遍,“我们试图让‘三会兴屯’、‘小微权力’清单等好做法,在我们火石也能生根发芽,转变为管长远的工作机制。”

  让群众“唱主角”,让乡村有动力

  乡村振兴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让人民群众“唱主角”,才能汇聚起磅礴力量,画出乡村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如何才能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在主课堂学习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三明介绍,通过充分征求组情民意,创新性地让每个村民小组推选5名代表组成“五人小组”,村组事务实行“五张嘴参与议事、十只眼全程监督、五枝笔把关复审”,充分尊重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参与治理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解决了政府“大包大揽”的问题。

  分课堂的重庆市荣昌区观胜镇凉坪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亚军也有同感。她告诉记者,凉坪社区是由四个村合并而来的纯农村社区,她所在的荣昌区因地制宜设计制度,将参与管理村务的主动权交给群众。“按照村民居住较分散的特点,将基层治理重点调整为10—30户组成的传统院落,小院的事情小院定,小院的管理小院做,有效破解了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境。”

  除了以制度创新调动群众参与村务的积极性外,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肖营子镇肖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金春梅认为,还可以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特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化群众,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肖营子村从2006年开始举办“婆媳对夸会”,推行“孝诚仁爱”四德教育,开设道德文化大讲堂、新农民夜校等,涵养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乡村治理,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韩丽和记者分享了朝阳村的做法,一方面,朝阳村充分挖掘文化经典、历史民俗,建设村史民俗博物馆、乡村图书馆等德教阵地,兴建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红色党建主题公园。另一方面,朝阳村连续举办10届农民运动会,组建村民演出队,把新人新事新风尚融入演出活动。

  “我们村打篮球有年头了,只是最近才火起来。”在分课堂参加培训的贵州省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党支部书记张寿双告诉记者,台盘村属于苗族村寨,每年农历“六月六”组织篮球赛是传统。“村里青年组成篮球队,村民成为啦啦队,村际打起友谊赛……”张寿双说,凝聚着共同文化记忆的“村BA”,不仅成为村民联络感情的仪式,更锻炼了村民分工合作的自觉,这种自觉会自然而然延伸到其他村务工作中,从而凝聚起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