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田园庆丰收 | 诗意田园 处处丰收景
2023-09-08 10:3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庆丰收,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共同情感倾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前夕,本报从“诗咏田园”栏目中,精心选取四首丰收诗词,走进诗词中提及的乡村,感悟古诗词里蕴藏的丰收之乐,抒写广袤田野上的诗意之美——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黄沙岭乡:

  秋行黄沙岭,一片丰田一片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八百多年前,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西江月》,让人们记住了在江西东北部有一条“清风半夜鸣蝉”的黄沙古道。癸卯年秋,循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韵律,记者来到黄沙古道所在的上饶市广信区黄沙岭乡。乡党委书记谢世晟说,蔡家村丰收正忙,最能体验出黄沙岭秋天的味道。

  汽车一进蔡家村,映入眼帘的是水稻收割的热闹场景。在蔡家村村委会旁连片的稻田里,一台收割机纵横驰骋,沉甸甸的金黄谷粒瞬间通过割台、脱粒,输送到集粮仓。村委会门前数百平方米的水泥地上,正晒着刚从田里收上来的水稻。

  年过六旬的蔡庆高,是蔡家村的老书记,也是种粮能手,退休后被烨科农业合作社聘为“粮田管家”。蔡家村山地多耕地少,人均只有4分耕地,村民纷纷外出打工,不少耕地长起了茅草。种田大户黄式坤成立烨科农业合作社,这几年流转了500多亩被抛荒的土地,重新开垦出来种水稻。“今年通过早稻、晚稻轮种,总共种了700多亩水稻。”蔡庆高笑着说,“今年年成好,亩产达到900多斤!”

  山多田少,致富路还要往山上找。沿着一条蜿蜒的水泥路,记者来到一座丘陵顶上,鑫标马家柚生产基地坐落于此。放眼望去,马家柚树在山坡上一片连着一片,每棵树上都坠着数十个套着塑料袋的果实。2013年开始,基地投资人杨金标在蔡家村租田地种植马家柚,如今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杨金标介绍,今年给30多万个柚子套了袋子,预计总产量超过100万斤,是去年的3倍。他笑着说,“近七成柚子都名花有主了,立冬时就将迎来大收成!”

  搭上马家柚生产基地的班车,黄沙岭乡各村充分利用闲散土地、空地种植马家柚,在农家庭院“方寸之地”建成致富“增收园”,以美丽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蔡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宜伟介绍,全村320多户家庭利用门前屋后的空地、菜地,种起了马家柚。记者在村里走访时,村民黄大林正在屋边欣赏自家的马家柚。“我家种了10棵马家柚,一棵平均能结15个柚子,每个柚子3斤左右,按市场价5元一斤,一年有好几千元的收入。”不过,黄大林说,柚子不卖,要留给自己和亲戚朋友吃。吃着自己种的柚子,别有一丝甜味。

  黄沙岭乡只有7个行政村,谢世晟介绍,近几年,乡里正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目前建成了3000多亩的马家柚基地、4000多亩的油茶基地、4000多亩的红茶基地和300多亩的红美人柑橘基地,今年新增了1000多亩的白茶基地。去年,乡里引进寿光一家农业公司,种植大棚蔬菜750亩。每个基地的建成,带来了丰收的果实,也带动了村民的致富,基地都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帮助他们年均增收过万元。而各村集体经济的家底也逐渐增厚,谢世晟透露,今年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都将超过21万元。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郑瓜林 蒋瀚慧

  陕西省千阳县千川村:

  四季丰收 黄土高原果飘香

  水满寒塘菊满篱,篱边无限彩禽飞。

  西园夜雨红樱熟,南亩清风白稻肥。

  ——唐·韦庄 《题汧阳县马跑泉李学士别业》

  “韦庄这首诗中提到的马跑泉,就在我们千川村村民一组。”9月4日,记者连线陕西省千阳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隆宇。韦庄是晚唐五代时期的杰出诗人,一生两次来到千阳县游历。这首诗是他第一次来马跑泉时所作,语淡情浓、朴素平实地描绘出秋天的田园丰收美景。

  点开千川村的“大数据”,可以发现这是个不小的合并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共1098户3962人,以种植蔬菜和农作物为主导产业。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75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024元。与此同时,它还先后荣获省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市级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这个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村落,靠什么走上振兴之路,隆宇一语道破:“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发展设施农业,一年到头有花有果,从‘春种秋收’变为‘四季丰收’,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美。”

  说到此,就不得不提到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它是关中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湖面宽阔,两岸山峦起伏,而千川村就位于千湖北岸。得益于生态环境好、水源好、土质好,千川村的蔬菜品质特别好,还特产一种名为“透心红”的胡萝卜。它周身通红、外形圆润,脆、甜、爽,可以当作水果食用,曾获第六届杨凌农博会“后稷金像奖”,千川村也因此被称为关中西部“金奖”蔬菜第一村。今年村里种植了400多亩“透心红”,12月前后收获,预计亩均产量2000斤以上。

  除了种蔬菜,“南果北栽”给千川村闯出一片新天地。2017年,千川村引进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成高端水果试验大棚。

  以丑橘为例,在北方种植难度较大,技术人员混配进口泥炭土、微生物菌肥等进行土壤改良,时刻监测大棚温度、湿度。2021年2月,首批试种成功的“千湖丑橘”成熟,一只卖到20元左右,不到一周就被抢购一空。有机大樱桃和阳光玫瑰葡萄都能卖到30元一斤。

  设施农业突破了地域和季节的限制,让种植户得以四季丰收、旱涝保收。今年上半年,陕西多地低温阴雨,导致樱桃坐果率不高、裂果多,但千川村的大棚樱桃依然获得大丰收,很多城里人慕名赶来采摘。

  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蒲让科来说,引入企业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不止于此。他告诉记者:“木美土里租了我们1300亩地,土地流转费500-800元一亩,每年给村集体分红50万元,我们还有40多个村民在公司务工,一天管3顿饭,每年能挣2.5万-3万元。”

  当了25年村书记,蒲让科感慨脱贫攻坚战略给千川村带来巨变,“可以说,一天一个样”,今年通过“透心红”胡萝卜种植和现代设施观光农业等,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村集体有了钱,近两年为脱贫户分红超80万元,为村民补缴新农合36.9万元、养老保险3.1万元;通过争取上级奖补资金,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了3条最美巷道、35户美丽庭院、拓宽硬化巷道830米、打造阳千樱花路,今年还为村道统一装上了路灯,千川村的夜晚现在和城里一样亮堂了。

  本报记者 许露露 通讯员 蔡伟娟

  江苏省扬中市永和村:

  一尾河豚 激活乡村动力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九百多年前,苏轼在春日江南写下的这两句诗,流传千古。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漫步“中国河豚之乡”江苏省扬中市,随处可见“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是扬中“活”招牌,搅活了这座长江大岛的乡村产业。

  9月5日,从长江吹入扬中市三茅街道永和村的风,已微凉。坐落在此的镇江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派繁忙。公司副总经理刘良华告诉记者,抓着“预制菜”风口,公司正在马不停蹄研发河豚、刀鱼等预制菜,预计年底上市。

  “江之源”是扬中著名的河豚养殖企业,2012年,响应政府号召,将家搬到永和村,从此和乡村共成长。企业入村,为地处偏远的永和村带来了增收。据介绍,“江之源”占地1800亩,其中300亩是租用永和村的土地,这些土地每亩每年租金达1200元。此外,企业也为村民带来了工作机会。“江之源”现聘用12名农民为企业正式员工。每年水产销售旺季,周边乡村留守妇女、60岁以上老人来当临时工,每人每天有至少百元收入。

  一尾河豚,带动了扬中富民强村。扬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全市河豚的养殖面积近2000亩,数量达到150万尾,每年实现产值达2亿元。而以河豚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成了扬中农业产业“最大招牌”。

  扬中,渔业资源丰富,以河豚、刀鱼等美食出名。为了保护长江渔业资源,早在20世纪90年代,扬中就开始探索仿生态人工养殖,并于2009年投资建设了现代渔业产业园。据悉,扬中全市目前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1.92万余亩,年产量7700余吨,并逐步形成了以河豚、刀鱼、鲥鱼、螃蟹为主的四大特色水产产业,成为江苏现代渔业特别是特色水产发展的产业高地与研创中心。

  “不食河豚,焉知鱼味?吃了河豚,百鲜无味。”除了养殖河豚,扬中烧河豚技术,也是盛名在外。每年3-5月,是河豚最肥美的季节,全国各地的“吃货”慕名来此。这为扬中带来了“流量”,也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机遇。近年来扬中积极打响“以食促游”品牌,组织开展“悦江岛四季、遇人间百味”系列活动,推出“扬中味道”纪录片,精选23道具有典型代表的乡土名菜,绘就扬中“美食地图”等,编制“食在扬中”特色农产品推介手册,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扬中各村也借此推出特色乡村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位于该市新坝镇的立新村,依托高效农业园,整合利用旅游资源,把立新村打造成江苏省高校农耕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游基地。截至7月,2682名大学生在立新村完成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带动村级经济增收16.86万元。据立新村党委书记肖胜介绍,该村在打造沉浸式乡村旅游,将增设稻田咖啡、稻田冰淇淋、稻田城堡等景点,让游客深入其中,感受乡村之美。为了更快更好发展,7月,立新村联手新治村、联合村,成立镇江市首家强村公司,实现资源共享、力量整合,携手推进三江湾旅游集聚区建设,“组团”打造外在美丽、内在丰盈的和美乡村。

  本报记者 朱秀霞 实习生 任晓燃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坝头山村:

  丰年留客 满足味蕾拴住心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 《游山西村》

  在南宋诗人陆游《游山西村》的世界里,浑浊的腊酒和土鸡土猪,是江南乡村村民们招待客人的盛意。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街道坝头山村,作为陆游祖居地,而今拿什么来留客?

  “来!我邀你‘云游’坝头山!”坝头山村书记助理吴芳琴发来一张手绘地图,从西到东,陆氏宗祠遗址、宋韵文化生态基地、陆游文化中心、陆游菊园……微缩版“陆游的乡村世界”铺陈眼前。

  吴芳琴告诉记者,坝头山村是陆游祖居所在地,陆游高祖陆轸、曾祖陆珪、祖父陆佃都曾生活在此,陆游也常常到附近的吼山踏青祭祖。村内犹有陆家桥、宋代古井、陆氏宗祠遗址、放翁石螺等众多宋代遗存,村内六成村民皆为陆游后裔。

  陆游这个大IP以及宋韵文化,成了坝头山村乡村建设的“精神底稿”。2021年至2022年,坝头山村先后被列入区级和市级乡村振兴先行村。为了防止建设和运营“两张皮”,村里引入了绍兴放翁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在建设阶段就提前介入,通过“企业+村集体”的模式,整合资源、规划项目、具体运营。吴芳琴见证了陆游书院、宋韵文化生态基地拔起,见证了高粱、稻虾共生、金丝皇菊基地从无到有。十几个项目落地,组成了“陆游的乡村世界”主题村落。

  采访过程中,研学团的笑声不断从电话那头传来。坝头山村是越城区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刚刚过去的暑假,周边鲁迅小学、元培中学等纷纷来村里开展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学熏陶。修缮和新建的空间,给新产业提供了落脚处,除了研学,放翁越宴餐厅、东山小院农家乐、卡丁车游乐场等业态逐渐丰富起来。

  “待到11月,50亩金丝皇菊基地将是黄澄澄的一片,可好看了!”吴芳琴说。丰收在量更在质,坝头山村“接二连三”发力,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6月,利用28亩稻虾共生基地,举办了美食节;8月,26亩高粱地收获7000斤高粱给烧酒厂酿酒,已经注册了烧酒商标;村里还准备买烘干机,用来制作菊花茶。”吴芳琴一边细数着村里的产业升级,一边感叹,“现在四时有景,季季有丰收,村民们卖土特产干副业都乐呵着呢。”

  作为到村任职选调生,吴芳琴全程参与了“陆游的乡村世界”的建设发展。即将从坝头山村“毕业”,在村两年,她的“收成”也不少。“该把建设乡村的创意交给年轻的大学生团队还是专业设计公司?”去年,村里成为第五届浙江省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陆游文化专项赛的举办地,对此,吴芳琴和村干部一时犹豫不定。后来,他们和运营公司专门到浙江财经大学实地调研,在翻阅往届比赛案例后,决定将10处景观节点交给学生们大胆创意。“事实证明,调查研究是解开难题的‘金钥匙’。”如今在村里,走几步就能迎头“撞”上陆游的元素,无一不在传递着宋韵文化。

  至于坝头山村该拿什么来留客,吴芳琴在调研中也理清了思路:美酒佳肴固然可以满足游客的胃,文化底蕴和特色招牌才能最终拴住游客的心。坝头山村建成了“陆游的乡村世界”,村集体经济从50万元增加到120万元,从原本的后进村变成了先行村,正应了那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报记者 周妍 通讯员 吴俊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