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4-01-23 17:1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石湖村一处机耕路上,“新农人”沈笑芬(右)操作农用无人机起飞。(新华社发)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如何以高质量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近日,记者走访河北、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重庆、陕西等地,探寻乡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感受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发展的蓬勃脉动。

  配强“领头雁”,抓好振兴“关键少数”

  “别看这一撮撮绿叶不起眼,身价可不低,承包大棚不比外出打工赚得少。”走进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大庙村的反季种植大棚,一片绿意盎然,指着大叶芹、刺嫩芽等山野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岩满脸笑意。反季种植大棚是王岩外出考察嗅到的商机,如今已成为大庙村响当当的产业招牌。王岩坦言,产业之所以能“一炮而红”,离不开“三项培养”工程的赋能。

  “三项培养”工程,是抚顺市锻造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的“重头戏”,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中级阶段是将培养对象培养成村书记、村主任或产业带头人;高级阶段是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乡村振兴领军人物。目前,抚顺“三向培养”对象达5323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同样,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以加强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全链条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去年年初,常宁镇千家村党支部书记出现空缺,镇党委积极动员在外创业的千喜刚回村发展。带着建设家乡的初心,千喜刚快速进入状态,联合合作社发展肉羊养殖和苹果种植,为村级主导产业发展打牢基础。

  “在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中,我们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永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樊小刚说,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永寿县出台《村党组织书记“凡提六必”操作办法》,从严“议、审、听、谈、考、训”六个步骤,进一步健全完善村“两委”干部缺额报备限期补配制度,2023年共补配调整不适合担任现职的村党组织书记5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将2785名优秀青年党员、青年人才纳入后备力量人才库,放到村内重要岗位、重点项目上培养锻炼,条件成熟的及时调整为党组织书记。比如,新兴镇“三青”人才王超,在基层锻炼两年后,担任新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干群凝心聚力谋发展,新马庄村先后8次被评定为“一类村”。

  在选优配强“领头雁”的同时,兰陵县还通过保障综合待遇提振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该县坚持普惠性与差异性结合,拉大绩效差距,树立“干好干孬不一样”的导向。同时,充分利用干部人事资源,拿出乡镇(街道)机关录用计划总数20%的名额,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招录,真正让有为者有位、让优秀者优先。

  培育“土专家”,绘出发展“同心圆”

  走进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最北端的秋那桶村,道路整洁宽敞,村口“中国最美乡村秋那桶”的标志格外醒目。夜幕降临,一些村民在峡谷深处跳起锅庄舞,唱起怒族歌谣。秋那桶村是多民族聚居村,脱贫户多。2021年,李微来到秋那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他深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关键要有一支自己的队伍!”

  人才怎么培养?要在产业实战中历练。李微凭借自己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提议村集体组建建筑工程公司,从技术到现场管理、从招投标到税务申报,在一次次实训中,村民既掌握了实操技能,又掌握了管理知识。如今,建筑公司先后承接15个工程项目,248名村民成为建筑工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50万元,村民务工实现增收210万元。

  挖掘本土人才资源,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已成为各地共识。不久前,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好腰苏木镇2023年度丰收现场会上,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田桑和伙伴们一起,接受玉米选种、种植技术和科学储量的现场培训。像这样的培训,田桑每月至少参加一次。

  为了让青年农牧民少外流、不外流,兴安盟自2019年开始探索设立“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培养各嘎查村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农牧民。目前,像好腰苏木镇一样,兴安盟56个苏木乡镇全部设立“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先后培养6600余名优秀青年农牧民。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对其潜力的挖掘影响着振兴的质量与水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对此,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城郊乡积极响应,创新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培训”模式,注重高素质农民培育,强化“培训赋能”“科技助农”。

  “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目的是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民,帮助农民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城郊乡党委书记薛结从介绍,香菇是城郊乡部分村农业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前几天,城郊乡请专家给赋闲在家的农民专门讲了一场有关香菇的实用技能培训,帮助菇农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智慧型”转变。

  打好“乡情牌”,厚培人才引育“沃土”

  “去年,我们帮助农户销售金山糯玉米等农产品15万余斤,村集体增收近2万元……”作为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玉泉村“名誉村主任”,重庆丰必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练,每周至少到村跑一趟。自2022年5月担任“名誉村主任”以来,刘练结合村情实际和市场需求,帮助玉泉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改种糯玉米,让村民鼓起了“钱袋子”。

  刘练是南川区首批“名誉村主任”之一。为有效缓解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的问题,从2022年起,南川区试点选派政协委员到行政村挂任“名誉村主任”,目前,南川区15名“名誉村主任”根据自身特长和优势,正投身于乡村的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中。接下来,该区还将发动企业家和各村“互选”,让更多能人到村、治村、兴村。

  人才集聚乡村,发展才有活力。把更多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如何激发他们建设乡村的积极性?河北省廊坊市坚持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以县为单位,围绕农技培训、电商直播、文旅兴村等领域选聘专家人才,吸纳各类专家人才1167名,组成助力乡村振兴“千人服务团”。每个服务团每月走访5个村街,每季度组织1次线下专题活动,每年为县乡提出至少3条发展建议。目前,共解决农村发展难题4200余件。

  廊坊霸州市招商引资服务队员闫甜,依托煎茶铺镇内村街小家电、家居用品电商产业发展优势,先后带领村内企业负责人130余人次到外地参展,组织优质产品亮相家具博览会,帮助平口村党组织引进投资4000余万元的平易电商项目和平易物流分拣中心项目,带动村街建设电商直播间30个。

  “要处理日常桑叶菜线上线下销售,还要准备桑叶护肤品新品发布会……”临近年关,广东省英德市石牯塘镇返乡创业青年李雪艳步履不停。2021年,李雪艳返乡创立公司,助推石牯塘镇蚕桑产业迎来新发展。去年,李雪艳获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谈及为何选择回乡创业,李雪艳坦言,“英德用一系列创业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队伍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英德市厚植创新创业土壤,为广大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青年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构建“1+24+N”人才驿站服务平台体系,提供融政策宣讲、培训交流、资源对接、业务办理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也正是因为英德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业的机会吸引人、农村的环境留住人,越来越多的“李雪艳”回到家乡,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与活力。

 

  本报记者 刘凤双 许露露 李慧 聂伟 倪怀成 周妍 姜嘉琪

  通讯员 吴志强 杨静 崔荣新 孙喆 廊组轩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