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干 奋力跑——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五周年之际
2024-04-16 07:11:00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邓俐 朱一鸣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4月的巴渝大地,春风和煦,山水透绿,一派生机勃勃。

  春日清晨,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从薄雾中醒来。不远处,山坳里的农舍已升起袅袅炊烟。

  沿着蜿蜒山路行进,不时看到成片的经果林和三三两两忙碌的农人。在一处初心小院下车,走过一段洁净平整的石板路,记者来到有着50年党龄的脱贫户马培清家。满头银发、身着土家族服饰的马培清正在屋中看电视。“快,屋里坐。”放下遥控器,老人精神矍铄,热情地招呼着。

  石柱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速度不快、质量不优的问题比较突出。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石柱县的学校、农村,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在马培清家院子中,总书记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等围坐在一起,摆政策、聊变化、谋发展。总书记对乡亲们说,脱贫攻坚是他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五载征程,在山高沟深、土地贫瘠的华溪村,蕴藏了春华秋实,也孕育着乡亲们追求富裕生活的希望和乡村振兴的力量。

  五年,是一把标尺,标注了华溪村发展的步伐:

  发展中药材、经果林种植和中华蜂养殖,建立黄精大棚育苗基地15亩,种植黄精730亩、脆桃163亩、脆李91亩、木瓜520亩,养殖中华蜂1496群。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组建蜂蜜灌装车间,搭建黄精面条、黄精桃片生产线。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中益人家”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店发展到50余家。打造初心小院、初心学院等“初心”系列品牌,建设蜜蜂乐园、蜜蜂科普馆等文旅项目……

  五年,是一次检验,验证了华溪村发展的质量:

  当前,华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7万元,较2019年增长约45%;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近2.23万元,较2019年增加约54%。入选第一批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一路走来满径香。五年来,华溪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奋进的实干挥洒汗水,以奋斗的豪情向前奔跑,小山村旧貌换新颜。“如今的华溪村乃至中益乡,彻底变了样,干部群众精气神也得到极大提振。路选对了、产业选准了,只要奋力奔跑,群众生活就会越来越好,乡村振兴的步伐也会迈得更加稳健有力。”中益乡党委专职副书记郎滔表示。

  做好“土特产”文章——

  黄精地里生“黄金”

  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和长久之策,而华溪村的蝶变正是始于发展产业。

  “过去,华溪村主要种植‘三大坨’,苞谷、红苕、洋芋,产量低,经济价值不高,青壮年大多外出谋生。”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

  穷则思变。2017年11月8日,由华溪村村民自发组建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发展初期,多数村民处于观望状态,王祥生在内的7名党员和2名村干部、7名村民先期入股,每人出资2万元,作为初始资金。

  此后,华溪村又整合市级专项资金、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捐赠的特殊党费等各类资金468万元。同时,华溪村在清产核资、成员界定、量化确权基础上,成立了由1270名社员组成的华溪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村集体公司中,联合社占股93.6%,16位村民占股6.4%。

  至此,华溪村发展集体经济迈出了坚实一步。此外,在华溪村党员干部的努力下,293户农户主动将1088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用于发展乡村产业。

  资金、土地有了,选择什么产业?王祥生介绍,经过村集体反复讨论,华溪村决定依托中益乡养殖中华蜂的历史优势,发展脆桃、脆李、药用木瓜等蜜源产业,配套林下种植山林中天然生长的中药材——黄精。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华溪村考察时,第一批种植的黄精已经破土而出。了解到华溪村通过种植中药材黄精等特色经济作物带动村民脱贫后,总书记关切地询问,这个产业选准了吗?

  “产业选准了!”王祥生斩钉截铁地回答:村集体把黄精交给村民管护,每月发放管护费,黄精售卖后还有20%的收益分红;黄精还被深加工成黄精果脯、黄精面条、黄精茶等特色产品,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2020年,华溪村开始建立黄精育苗基地,不再从外省引进块茎种,一是为了更好适宜当地自然环境,二是本地集中育苗亩产效益可观,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开辟了新路径。”石柱县社科联主席谭华祥说。

  多年的发展成效表明,华溪村产业发展之路确实选准了。2020年,销售黄精苗130万株,营收64.46万元;2021年,继黄精茶、黄精果脯后,开发出黄精面条;2022年,年产2000吨的黄精面条加工厂正式投产,当年9月就有540箱8100公斤“中益黄精面”走出国门,远销美国、加拿大等11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塑造农特产品品牌、线上线下齐发力,五年来,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营业额累计突破2800万元、利润超过350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5次,累计225.8万元。

  为让村民享受到更多产业发展红利,华溪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作出规定:联合社将利润的60%用于社员分红,10%作为联合社发展资金,30%注入“两不愁三保障基金”。其中,“两不愁三保障基金”主要用于救助村社成员中的困难家庭、重病患者,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奖励考入“双一流”大学、应征入伍、作出突出贡献和获评“华溪榜样”的村民。截至目前,已有500多位村民从中获益。

  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同时,华溪村还不断挖掘当地好山好水好生态的资源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走在华溪村,沿途矗立的蜜蜂卡通塑像、主色调为蜂蜜色的农房、墙面上的蜜蜂卡通彩绘……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这几年,华溪村整体提升村容村貌,盘活村里的土家山寨、古树、古桥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春有花、夏有果、秋有蜜、冬有研学课堂,是华溪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优势,村民四季有活儿干、有钱赚,日子才会愈加幸福甜蜜。”王祥生说。

  在华溪村,村民习惯将蜂箱放置于山崖下或树林中,每年9月收割一次,因蜂蜜品质上佳,游客需求强劲。

  2018年,常年在外务工的华溪村村民刘益洪,返乡养蜂。在养蜂方面有着一技之长的他,还为村集体代养了200群蜂,同时为新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推动村里养蜂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华溪村养蜂规模扩大了2-3倍,中华蜂养殖成了村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023年,刘益洪养蜂收入6万元左右,随着华溪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刘益洪有着自己的盘算,“今后,还要扩大养蜂规模,把日子过得像蜂蜜一样甜。”

  总书记到访后,马培清家被改造成初心小院,并建有华溪村主题邮局、初心书屋,游客在此可以倾听马培清讲述当时总书记召开院坝会的情景,采购山货、蜂蜜、米米茶等特色产品,闲暇之余还可以静心阅读,让书籍润泽心灵。

  谈及这几年的变化,马培清的儿子陈朋说:“我承担了家门口5亩黄精种植地的管护工作,管护费每年4000多元,上市后还有收益分成,算上农文旅产业红利、公益性岗位等收入来源,我们夫妻俩一年能挣10余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实现共享旅游研学发展成果、推动共同富裕,2020年,中益乡7个村集体联合成立益起奔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整合资源,统筹调配。“这几年,我们着力强化村寨资源的联动,拓展产品业态,整体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让更多游客‘留下来、吃顿饭、住一晚’。”益起奔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成勇介绍,2023年公司游客接待量达到3.1万人次,收益246万元,并带动100余家农家乐共同发展。接下来,公司将以提升文化底蕴为出发点,推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增色添彩。

  增进民生福祉——

  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2019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强调要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这几年,华溪村聚焦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小病不出乡,大病有保障。早几年,华溪村村民常说“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现在,“手机一拨打,医护来到家”。村民门诊住院就医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得了大病还能享受救助政策,堵住了因病返贫的源头。

  在中益乡卫生院,记者见到来此就诊的华溪村村民向朝梅,“前些年我摔了一跤,留下后遗症,需要长期用药。现在方便多了,不用再到县城去买药,还能实时报销。这次开药花了69元,自己承担29.3元,我感觉很满意。”

  “这几年,卫生院着重强化医疗服务质效。每个季度,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都会下村巡诊,了解村民就医需求。平时,村民如果来院就医不方便,我们会派救护车免费接送。碰见疑难杂症,也会请上级医院远程会诊。”中益乡卫生院院长肖智平介绍。

  除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外,华溪村村民还切身感受到了周边的变化。这几年,华溪村全力推进村级道路建设,蜿蜒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交通出行更便捷;改厕所、改危房,民生保障更有力;新建人饮工程、污水处理、公共厕所,设施配套更齐全……今天的华溪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已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

  “太阳出来罗儿,喜洋洋欧啷罗,只要我们多勤快,不愁吃来不愁穿……”一曲脍炙人口的土家族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过去唱的是土家儿女对“不愁吃不愁穿”的热切期盼,如今唱出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于未来,当地干部群众坚信,不怕辣椒辣,敢吃黄连苦,才能换来蜂蜜甜。只要加油干、奋力跑,以生态为首的发展蓝图就会变为美好现实,村民生活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