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奔赴乡村,发掘资源亮点——人才激活乡村文化一池春水
2024-08-22 09:20: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记者 杨钰莹 见习记者 方堃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图为文化特派员万剑与团队在余姚市泗门镇万圣村村民家拍摄微电影的场景。受访者供图

  粉墙黛瓦、白鹭翩飞。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永旺村,来研学的孩子们一头扎进稻田里感受生命的力量,了解该村宁波商帮代表、“粮油大王”阮雯衷因大米发迹的往事……

  戏剧编剧马凌姗是结对永旺村的文化特派员。连日来,她观察、梳理着永旺村的日常场景,计划将永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肌理融入到原创剧作之中,形成“到永旺、看戏去”的文化体验。

  像马凌姗这样蹲点驻扎乡村、寻脉乡村的还有一批人。今年4月,浙江省启动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计划用两年的时间,为繁荣乡村文化想点子、找资源、塑品牌。

  文化生产核心在人,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创新举措,浙江启动的文化特派员工作“新”在哪里?“特”在何处?在文化特派员派出百天之际,他们工作进展如何?记者来到浙江省宁波市实地探访。

  培育新项目,寻找乡村文化的“种子”

  文化特派员身份不同,有高校老师、机关干部,也有文艺工作者、文化企业负责人等,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文化战线上深耕多年,且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独到见解的业内人士。

  “文化的种子,是世世代代的人民在播撒,文化特派员要做的是找到那颗种子,去灌溉,让它生出这个时代的果实。”马凌姗说。

  7000年前的河姆渡先民们已掌握栽培水稻的技术,河姆渡、宁波帮、阮雯衷、研学游……一粒米串联起散落的意象,马凌姗灵感涌现,她终于找到

  了永旺村的文化“种子”——鱼米之乡的农耕文化基因。她决心将领悟到的精神内核贯穿于驻村这部剧作,并期待能唤醒观众的农耕记忆,找到情感共鸣。

  同样是寻找文化“种子”,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文化特派员王延隆教授在慈溪市龙山镇东门外村找到了革命“火种”。抗战期间,中共思敬小学支部是龙山镇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为抗战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现下建在思敬小学内的文化礼堂,恰好为讲述这段往事、开展红色党史教育提供空间,游客可在此处找到红色印记。

  “红色遗址有了,宣讲有了,但故事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立体化、可视化的传播方式。”龙山镇党委宣传委员韩亦妙说,王延隆的到来正好成为龙山镇“智库”,为讲好乡村红色故事提供关键助力。

  5月下旬,王延隆经过与龙山镇党委沟通,向龙山镇文化名人请教,入村调研记录村民口述史等,已勾勒出龙山镇与东门外村的历史脉络,明确推进“思源·思敬·思帮”龙山宣传文化品牌提升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形成“乡村记忆”档案,整理访谈、口述、研究成果并出版《龙山红色文化记忆》等,打造乡村优质IP,推动文化资源成果转化,为乡村引流。

  自5月8日启动仪式至今,文化特派员们已完成第一轮驻村调研,走村入户,正在培育一批因村制宜、各有侧重,且从乡村“生长”出的文化项目。

  高效完成任务的背后,是富有特色的选派方式:由省里搭桥,尽可能将文化特派员优势与乡村需求匹配,在“双向奔赴”的前提下,为乡村擘画文化发展蓝图。

  培养村里“文化人”,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

  宁海县深甽镇南溪村是段红娇的结对村,段红娇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小裤脚”教授团队与宁海渊源颇深。自2019年起,该团队创始人丛志强教授便带着学生驻扎乡村,一住就是小半年,用文化创意点亮了以葛家村为代表的20余个艺术乡村。

  在与不同乡村的合作碰撞中,团队找到了一套与村民交流互动的“方法论”。比如,在项目运行的初始阶段就让村民参与进来。仔细观察南溪村的露天公共文化空间——南溪楠文化大院,会发现小到花草瓦片,大到休憩座椅都来自村民的捐赠。“走村入户过程中,团队看到村民家有闲置的椅子,便诞生‘百家椅’这个想法,村民看到废弃椅子能被利用包装得这样好,他们也获得了参与感。”

  再比如,发现培养村民中的“文化人”,让艺术与村民建立强连接。谈及村里的南溪嫂和“书法家”,段红娇连连夸赞:南溪嫂由村里爽利能干的20多位阿姐阿嫂组成,是村里餐饮界的“顶流”,她们自主开发的“康养十二碗”“康养火锅”等美食,让不少游客寻味而来。段红娇团队计划从餐桌美学的角度帮助南溪嫂提升;村里的“书法家”张定科写得一手好字,段红娇主动吸纳他进入设计团队,现如今村里“南溪楠”文化IP的标识字样,便是张定科的墨宝。下一步,团队还计划通过联动社会资源,就非遗技艺、摄影技术等方面对村民进行培训,期待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

  傍晚,南溪村村民们在文化大院的舞台上用歌声唱出梦想。段红娇介绍,文化大院的舞台随时为村民免费开放,文化建设成果让村民共享,不论是在台上唱歌,还是参与乡村设计,村民的文化归属感都能随之加强。

  “育人”是段红娇及和团队的特色理念,她希望艺术于乡村而言,不仅仅是点缀,而是深入村民生活的细节,以文化育人,牵动整个乡村精神气质的转变。

  建立新机制,搭建文化共建“朋友圈”

  文化特派员,看似一个人,实则一个团队。每位特派员的身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后援团”。“万老师来的时候,浩浩荡荡带了一大巴车60多个‘文化人’!”余姚市泗门镇万圣村党总支副书记杨银军兴奋回忆道。

  万圣村主打“中华鲟”主题的研学旅游产业,文化特派员万剑本身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大巴车拉来的“文化人”有老师、有学生,各有所长。围绕“鲟梦文化村”文化品牌建设,师生们在“鲟宝”文创设计、非遗调研、宣传片拍摄等方面分工明确,高度配合的团队默契、创意新潮的想法都给万圣村注入无限活力。

  文化特派员与“后援团”的友情互动为乡村带来强劲动力,而文化特派员之间的“朋友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给乡村发展带去有效指导。

  北仑区大碶街道周隘陈村是个典型城中村,便利的交通条件让村里成为外来人口聚集地,也催生出本村村民想开家西餐厅的想法。经过与村民沟通,文化特派员沈苏杭当即牵线搭桥,联系到丽水市青田县山口村文化特派员黄彦,很快便带领了周隘陈村团队赴青田“取经”。

  “北仑区与青田县两地同为侨乡,在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中建立下深厚情谊。青田人民有吃西餐的习惯,在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也有成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沈苏杭说。

  资源整合,不仅意味着文化特派员要团结起“后援团”“朋友圈”,宁波各区县同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搭建文化项目共建的“特别”通道。

  镇海区借助“微笑镇海”基金,发动社会资金扶持文化项目,联动辖区重点部门、企业、高校(院、所)、社会组织等建立“文化项目联盟圈”,还为文化特派员链接当地文艺名家资源,以师徒结对方式助力特派员开展工作;余姚市组建起文化特派员工作组,让选派至镇街的21名省市县三级文化派员实现资源联通互助,定期交流心得,开展文化走亲等活动。

  当前,省、市、县(市、区)三级派出的1500多名文化特派员已在之江大地的广袤田畴就位,融入乡村、施展才华,以现代表达激活传统乡村文化。两年的工作刚刚开始,这场创新实践还能激荡出怎样的可能?万千乡村在共同期待!

责编:蒋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