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江村”品牌:乡村全面振兴的吴江实践
2024-10-08 09:25:00  来源:调查与研究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1936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做了两个月的乡村调查,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江村经济》,为世界观察中国乡村打开了一扇窗。迈入新时代新征程,吴江注重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分片区打造乡村振兴“江村”品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实实在在成效,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有益示范。

  片区概况:

  擘画“中国·江村”新愿景

  《江村经济》中的“江村”,原型是吴江区七都镇的开弦弓村。在费老学术思想的影响下,该村以江村文化为统领,依托湖荡、鱼塘、稻田等自然本底,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借助这一“中外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的窗口”的名号,吴江创新性赋予“江村”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的时代内涵,将“中国·江村”作为全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名片和品牌,展开了新时代新征程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画卷。

  近年来,吴江在持续打造开弦弓村所在的长漾北片区的基础上,形成了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和模式。2022年以来,吴江依托“千河之乡、百湖之城”的生态优势,根据区域发展基础和各地产业特色,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统筹镇村资源,形成了“3+X”片区发展格局,其中“3”就是环长漾、环鼋荡、环澄湖三个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最佳的片区,“X”就是周边不同的小片区。通过三大片区的示范发展,辐射带动了全区各片区协同发展,开启了“片区化”进程的新篇章。

  环长漾片区。位于吴江区西部,西濒太湖、北临太浦河、南邻頔塘河,是知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志在富民”、26次走访调研的“江村”集群。该片区总面积85.70平方公里,涵盖19个行政村,拥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全国文明乡村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个,是吴江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田园乡村连片发展区域,是苏南地区蚕桑文化、丝绸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吴江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起步最早、规模效应最好的片区,整体定位为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

  环鼋荡片区。位于吴江区东部,处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是示范区“生态绿心”的核心组成部分。该片区涉及汾湖高新区全域43个行政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湖泊水系资源和便捷通达的交通路网,水乡客厅、太浦河、黎里古镇、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传统村落等勾勒出“诗画江南”的传统韵味,水杉居、鱼菜共生有机农场、两山礼堂、船坞民宿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生态旅游场所,整体定位为国际生态文旅湖区。

  环澄湖片区。位于吴江区东北部,是苏州“四角山水”生态格局的重要一环,水网密布、位置独特。该片区涉及14个行政村,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内涵丰富,拥有水乡古镇、现代农业、田园乡村、生态湿地等多种场景,充分展现了临水而居、与水共生、粉墙黛瓦、淡雅精致的水乡风貌,处处凸显出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吴中甪直和昆山周庄、锦溪一同纳入澄湖地区协同发展,整体定位为田园水乡生活典范。

  开花结果:

  绘就“美美江村”新画卷

  近年来,吴江立足片区化,协同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全方位夯实基础、做亮特色,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风貌充分彰显,连续三年荣获江苏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

  乡村产业实现提质增效。产业振兴是吴江片区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也是最能体现工作成效的领域。全区各类农业龙头企业、优质经营主体,依托所在片区,汇聚各类资源,注重集群发展,实现了持续的发展壮大,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6家,佳禾食品、太湖雪、欧福蛋业等相继上市,进一步带动优质粮油、生态渔业、蚕桑等产业全链条发展、全方位提升。在农业产业实力越来越强的同时,吴江农业品牌建设也初见成效,全区现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18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7%,“吴江雪里蕻”“吴江大头菜”“吴江香青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蚕桑文化系统”“基塘农业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乡村面貌实现提颜增色。走进吴江的乡村,可以明显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有特质,河道蜿蜒、秀水悠悠,小桥轻卧、柳绿花红,白墙黑瓦、清隽素雅,住在这样富有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里,老百姓纷纷表示十分满意。得益于“四韵和融”(古韵、水韵、丝韵、文韵)的特色农路、“五美三优”(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美丽村景、美丽村道、美丽田园,优化提升生活品味、优化提档生产品质、优化提塑生态品牌)的自然村落、“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和美乡村风貌,吴江区累计建成中国传统村落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家、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7家、市级特色精品乡村21家、市级特色康居乡村555家,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旅游点151家。“红黄绿三色榜单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典型案例(红牌为人居环境和消防安全都不合格的农户,黄牌为人居环境和消防安全一项不合格的农户,绿牌为人居环境和消防安全双合格的农户),整治经验被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

  乡村治理实现提“智”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积分制”“清单制”应用、“党建小院”“事解江村”党建服务点,让吴江乡村治理成效实现大幅提升。“江村通”平台赋能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和农业生产等,助力建成市级“智慧农村”示范村33家,数字乡村建设入选2023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率先探索推进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实现全区村级纪委书记(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党员议事会全覆盖,平望镇、震泽镇众安桥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在省内率先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矛调中心全覆盖,2023年全区矛盾纠纷调处时间压缩60%,调解成功率达99.6%,超过94%的矛盾纠纷在镇村两级得到化解,“一站式”分级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典型经验。

  农民生活实现提档升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在这一点上,吴江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至2023年末,全区203个行政村实现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1.37亿元、村均56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408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至1.78∶1(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7∶1)。从公共服务上,也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实现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及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区镇(街道)全覆盖,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老有所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验收顺利通过;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新时代文明实践户”“最美身边人”等评选活动,区级文明村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全国文明村3个、省级文明村17个;积极开展“送戏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江南最美吴江隈》获评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农民群众庆丰收展演优秀表演奖。

  丰收节

  务实之举:

  蹚出片区协同新路径

  过去,吴江各镇村推进乡村振兴大多都是各自为营;如今,通过规划先行、资源整合,探索实践了一条连片打造、融合发展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

  一是通盘谋划,统一确立片区定位。坚持“破界、串点、连线、成片”的工作思路,统筹谋划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制定出台《苏州市吴江区乡村建设行动暨片区化协同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围绕各片区发展基础,统一确立目标定位,整体策划发展路径,全力打造一批群众受益、显示度高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在片区发展整体定位的基础上指导各村点的规划定位与空间设计,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原则,以先发展起来的乡村带动周边乡村共同发展,点面协同发挥“1+1>2”的作用,形成整体联动、组团发展的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

  二是整合资源,强化产业抱团发展。强化毗邻板块之间的协作联动,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发挥集聚效应、实现抱团出击。统筹推进片区内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延伸桑蚕养殖、生丝线加工、丝绸生产全产业链条,吸引集聚产业链企业向农业园区集中,着力打造丝绸产业发展高地。统筹片区内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挖掘本土蚕桑、丝绸等传统文化,连片打造塘浦圩田、桑基鱼塘风貌,做优太湖渔市、鱼菜共生等生产生活场景,合力构建“农业+旅游+生态”的发展格局。

  三是强化保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成立“美美江村”乡村振兴党建联盟,推动资源要素向基层下移。深化实施“领导挂帅、部门挂钩、企村结对、能人助村、责任落实”的村级结对共建行动,累计选派465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投入帮扶资金上亿元。持续加大对“三农”发展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强的优势,坚持市场化导向,探索健全政府引导、金融支撑、多元投入机制。统筹配置片区内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镇村公交、区域供水、光纤到户、垃圾分类、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覆盖率均达100%。

  四是聚焦富民,创新开辟增收途径。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倍增、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成立总规模20亿元的吴江区乡村振兴母基金,实现政府、村集体与国企共建、共投、共享的多方联动。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国家级试点,出台《吴江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方案(试行)》,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首批3宗地块已成交并用于片区内项目建设。鼓励村集体或乡村能人带头组建文旅公司、劳务专业合作社、农旅合作社等投资建设载体,将农村闲置劳动力从“单打独斗”变成“正规部队”,为农民投资、就业和增收开辟新路径。

  乡耕民宿

  成功之道:

  顺应乡村发展新态势

  探究吴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那么好成效的原因,主要是在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乡村发展新的规律和态势,就势而谋、顺势而为。

  一是不搞生搬硬套,注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是我们工作中需要掌握的重要的方法论,特别是在农业农村这种“靠天吃饭”“知天而作”的领域,更应该用好“因地制宜”方法论。吴江所有的探索和实践正是建立在对当地资源禀赋、优势特色的全面掌握和精准利用上,才实现了片区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如,吴江的三大片区定位不同、各有特色,这就是根据各镇村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跨镇域、村域“合并同类项”后的结果,不拘于行政边界、不拘于行政隶属,只为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比如,在推进产业振兴上,不搞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充分尊重乡村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注重深入挖掘各村特色基因,构建差异化、个性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再比如,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上,立足江南水乡的自然底色和原有肌理,建设了一批有地域特色、有吴江风情、有历史底蕴的乡村振兴样板项目,让美丽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二是不搞本位主义,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农民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不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设者,更应该是乡村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吴江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始终把农民放在心上,坚持以农民利益为根本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坚持以农民意愿为准则推进乡村建设,坚持以农民感受为标尺推进乡村治理。比如,在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因地制宜提出“人走房留”“人走房租”“人留房建”“人留房改”“拆除新建”五种模式,在充分挖掘盘活农村存量用地的同时,有效保护了农民合法权益;比如,在推动乡村业态提档升级和农文旅产业不断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增加就业岗位、合作社分红等多种手段,直接增加村民收入;再比如,常态化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负责人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其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并教育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三是不搞“就农言农”,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总书记指出,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吴江依托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基础,片区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一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成功实践。比如,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强与青浦、嘉善等地的合作交流,推动生态治理、农文旅发展等全面开花结果;比如,坚持下好“城乡一盘棋”,持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高质量的城乡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基础,城乡一体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乡村的老百姓实现就地“市民化”;再比如,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引进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活力和源泉。

  四是不搞“零打碎敲”,善用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吴江之所以能够把开弦弓村一个点上的发展,以片区化形式拓展到全区整个面上,正是因为当地政府部门具备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思维。比如,丰富“江村”新的时代内涵,把“江村”一个我国社会学研究的标识,打造成“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品牌,引领全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比如,统筹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从试点到扩面再到组团,划分不同乡村振兴片区,拉开连片提升、抱团发展的序幕,实现了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再比如,在推进各个片区发展中,从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富民增收、乡村治理、改革创新、要素保障等多方面,统筹部署、多方发力,以系统观念、协同意识推动各片区实现良好发展。

  (原稿刊载于2024年6月17日第24期《调查与研究》)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