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板凳会 | 听听“前辈”乡村成长故事
2024-10-16 14:0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近日,在2024年新录用选调生岗前培训班上,江西省委组织部邀请五位在赣鄱大地基层一线深耕细作的选调生,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师徒共成长”分享交流会,他们敞开心扉,分享基层工作经验,共话成长故事。

  嘉宾:

  陈元:横峰县委副书记、县长

  肖旭:永丰县坑田镇党委书记

  聂志斌:樟树市经楼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郭玉玲:九江市委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

  钟佳晨:赣州市政协机关纪委专职副书记

  主持人:工作以来,你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如何战胜挑战的?

  陈元:最困难的时期是在乡镇。在乡镇工作时,各项任务都很繁重,如信访维稳,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还有防汛防火等等。这些工作都需要靠乡镇去落实,很容易顾此失彼。对此,我进行了很多思考和探索,最后找到了党建引领这把“金钥匙”。一是选好“领头雁”,筑牢基层组织堡垒。通过加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带动群众发展。二是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群众“唱主角”,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助力基层的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钟佳晨:刚到基层时,我感到了强烈的本领恐慌。但我觉得自己又是幸运的,我的传帮带导师引导我:一是要调整好心态,初入基层少说多听多学多做,要能吃苦肯吃苦;二是要树立榜样意识,主动向身边优秀的人请教学习,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足自身短板;三是要善于将自身优势长处融入基层工作,在实践中找到工作自信、提升工作本领、明确职责方向。渐渐地,我找到了自己学习和工作的节奏,困难也慢慢迎刃而解。

  主持人:参加工作以来,做得最满意的事是什么?

  陈元:让群众得到实惠最多、令我自己最满意的时期,是我在乡镇担任主官的那段日子。我耐心细致研究各级政策,及时抢抓上级开展垦区危房改造的短暂窗口期,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全力争取垦区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配套项目,通过不懈努力,切实保障和改善了群众住房安全。

  肖旭:坑田镇是传统农业乡镇,我们在发展蔬菜种植的基础上,开辟油茶产业这条致富增收渠道,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一是培育三类人才,激活“主引擎”。通过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油茶专业技术人才、志愿服务者,夯实油茶产业发展“原动力”。二是坚持“三化”建设,扩大“主阵地”。按照“标准化提品质、规模化建基地、品牌化增效益”工作思路,促进油茶产业发展“强根基”。三是创新技术,建强“助推器”。联合县科协、林业局,建设坑田镇油茶产业服务中心和油茶科技小院。

  聂志斌: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办好群众最满意的事,就是我最满意的事。下面我用在村锻炼期间的3个例子分别从三个层面来描述:一是单个人的满意。我们村有一户60多岁的脱贫户,其女儿是二级智力残疾。通过积极沟通协调,我成功为她女儿申请到了福利院床位。在福利院,她不仅吃住比在家好很多,还有专业的看护人员。二是一群人的满意。村民们提到最多的烦恼就是孩子不好管、不知道怎么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在2022年暑期前夕,主动联系校友、青年志愿者、返乡大学生等社会力量,创办七彩假日课堂,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心的暑假去处。并以此为契机,开始运营“童心港湾”项目。三是所有人的满意。以前我们村里有个牛蛙养殖基地,由于粪便处理不规范污染了河水水质,蛙声太大也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睡眠,群众意见很大。为解决此问题,我们经过多方考察,引进了观赏鱼养殖产业代替牛蛙养殖。这一举措既解决了问题,又没有损害群众的利益,还为很多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同。

  郭玉玲: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享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和饮水工程有关。刚到棋盘村时,我注意到村民囤了很多矿泉水,经过调研发现是因为村里的水质较差和季节性缺水问题。后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仅历时三个月,村民们就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第二个故事和助学有关。村里有许多留守儿童,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在“六一”儿童节,我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准备了学习用品和礼物,并在每本书的内页中为他们写下祝福。高考结束后,我积极联系高校校友会,为高考优秀学子提供助学金。大学开学前,我与村干部们为每名高考学子定制牌匾,敲锣打鼓送到家门口。方法虽质朴,却营造出了重教重学的浓厚氛围。

  钟佳晨:我所做的最充实、最开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发挥自身专长,在周末为留守儿童开设公益美学课堂。做这件事的初衷源于一次走村入户中,我发现村里有较多留守儿童,他们大多性格内向腼腆、不爱出门、不主动社交,甚至有点自卑。为此,我利用周末时间,定期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设公益美学课堂,尝试用艺术的方式与她们增加交流,增进了解。

  主持人:请问志斌镇长,怎么寻找适合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的集体经济项目?特别是一些资源禀赋较差的村落。

  聂志斌: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选调生在村工作期间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发展集体经济首先要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可一概而论,也没有放之四海皆通用的经验。对于资源禀赋较差的村落,没有山、也没有水,那就要学会“抱大腿”,也就是和集体经济发展得较好的镇、村抱团发展。乡村产业发展要想稳定、可持续,还得依托于专业的第三方公司,构建“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三方互惠模式。举个例子,我们经楼镇当前发展菌菇产业,就引进了一家生物科技集团,该集团提供制菌技术和销售渠道,村集体提供种植设备和土地,农户提供劳动力投入,三方相互合作、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主持人:请问玉玲,如何才能快速融入基层,强化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

  郭玉玲: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宏观掌握村里的基本情况,熟记村里的基本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侧面掌握不同的声音,避免偏听偏信。可以去拜访村里的外出能人、德高望重的老人、农户以及脱贫户等,从不同人口中听取不同意见,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为公允的判断。三是多参加村里的活动,增加“露脸”机会。村里的事大多是“先认人、后办事”,只有打好群众基础,事情才能顺利推进。刚到村里时,因村里狗多,晚上我都不敢出门,它们总是疯狂地对我叫。如今,晚上出门散步,村里的狗见到我尾巴都摇个不停。我想,如果能做到这些的话,群众基础就比较好了。

  主持人:佳晨,请问你在基层锻炼时是如何找准自己的职责定位的?

  钟佳晨:刚到基层,我也曾面临这样的问题。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自身优势与基层工作未能找到适配点。到村后,为了尽快了解村情村貌,我主动申请担任讲解员,并通过走访入户等方式,全面收集、梳理、丰富“腰缠万贯讨米人”刘启耀同志的故事。一方面,我建立个人视频号和抖音号,积极宣传推介睦埠特色资源,助力村里申报国家级、省级荣誉,并成功入选省新时代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和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另一方面,我坚持从点滴小事做起,牵头组建“睦埠网上集市”微信群,拓宽村民农产品销路,利用微信朋友圈帮助一位农户销售滞销脐橙2000余元。正是在一件件的小事中,我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也渐渐明晰了自己的职责定位。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陈梓良 王鹏 整理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