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苗侗风情园的贵州“村T”秀台上,凯里市鸭塘街道高泉村的民族服饰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宛如银光流动的河流,赢得阵阵掌声。
贵州省凯里市立足“土”味、突出“特”色,深挖民族特色资源和文化内涵,坚持党建引领乡村土特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截至第三季度,今年全市166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近2000万元,村均收入达12万元。
“我们现在每年承接手工苗绣20余批、绣片订单300余单,绣娘月收入1200元至4000元不等,解决了周边村寨300余名居家妇女就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凯里市凯棠镇梅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顾兰花说。
顾兰花不仅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绣娘。为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她带头创办了苗乡锦绣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企业)+绣娘”方式推动规模化发展。如今,该合作社与当地锦绣公司、各苗绣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走进党员靳秀丽的非遗工坊,正在工作的自动化绘蜡机让人眼前一亮。“我们这台绘蜡机是中国首台‘蜡染非遗+科技’专用设备,已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用机器绘蜡是人工绘蜡的50至100倍,年接单5万件。”靳秀丽说。
她的工坊于2012年成立,如今已研发出100余种植物染色,建成蜡染科技示范生产线1条,带动周边80余名妇女就业,开展蜡染刺绣培训10期600余人次。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靳秀丽通过“非遗+科技”为老手艺找到了新路子。
凯里市致力于推动“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构建“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发展模式,通过实施“三名工程”、市管专家人才计划,深挖本土人才资源,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绣娘、工匠技能培训,助推民族刺绣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有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0余人,专业从事苗绣生产3000余人,苗绣企业、个体户191家,营业收入8000万元以上。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酸汤是凯里独具文化底蕴和地方风味的特色美食,传承已有千年,如今,这份传承千年的“酸”味成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凯里市鸭塘街道翁提村是远近闻名的“酸汤示范村”“厨师之乡”,全村456户,有各级厨师216人,其中2名厨师曾获全国厨师行业最高奖“金勺奖”,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酸吃酸的传统。
为助力村民搭乘“酸汤致富”的快车,翁提村采取“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本土人才”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定价收购方式支持村里农户种植酸汤制作主要原材料和辅料,全村有387户农户种植西红柿、辣椒,种植面积达300余亩。动员村里能人、厨师回村创业,探索建设阿那溪特色美食一条街,丰富村级业态,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酸汤全产业链,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现在,村里有农家乐6家,村办企业年生产酸汤20余吨,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万元,且保持每年10%的增速。
这是凯里酸汤产业发展的一段掠影。凯里市聚焦“凯里酸汤”公共品牌,通过党组织引领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示范引领、传承人才推介、农户参与种植方式,不断深化“酸汤+”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凯里酸汤特色食品产业园,构建集现代农业、加工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凯里酸汤”产业新集群,现有酸汤生产企业6家,生产线28条。此外,还编制了凯里酸汤标准体系,建立了673项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