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化屋村的悬崖公路。史开心 摄
化屋景区游人如织。史开心 摄
2月3日,车辆沿“28道拐”开进悬崖下的村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几株油菜花已迫不及待地开出了嫩黄。
“今天是立春,你看,花开了。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化屋村看望群众,也是立春,总书记的到来让化屋村的发展走进了春天。”黔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仁乡党委书记谢坤说。
化屋村,曾经深度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历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污江”变回乌江,化屋已成“画屋”。
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这山河过去没有为化屋村带去财富,今天却给化屋人带来幸福,这是为什么?
“污江”变回乌江
“你看,现在的乌江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站在江边,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肖阳群说,“和4年前总书记来的时候相比,我们的生态更好了。”
江水浩渺,青山如屏,利刃砍劈一般的悬崖矗立,就像长长的电影幕布。树木和飞鸟是这部自然影片中不说话的主角。
河流交汇之处的村落或城镇并不少见,但像化屋村这般独特的景致却罕见。这里,有最好的乌江,有最美的喀斯特地貌。
“真是一幅天然山水画,乌江不愧是贵州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我们确实走过弯路。”肖阳群说,以前的化屋村,家家开荒种地,户户下河捕鱼,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当时,村民在河里做了很多网箱养殖,导致河水被污染,一到河边就能闻到一股臭味,有的外地游客直言不讳地说‘乌江真成污江了’。”
为了让“污江”变回乌江,化屋村下了“硬功夫”,全面取缔网箱养殖。“我们修建了两个水质监测站。”肖阳群说,“在政府鼓励下,放弃网箱养殖的化屋村村民,不仅上岸转产,还加入了巡河队,大家轮值。村里安装了河道智能监控系统,24小时实时监控,发现污染行为及时制止。”
江水变清路子宽。放弃网箱养殖后,60多岁的村民尤荣利和家人一起成立了游船公司,从渔夫变为导游,同时还是护河员,但他是志愿的,不拿工资。“水好才有饭碗嘛。”尤荣利笑着说。
2021年,村里开始建设覆盖全村的污水处理设施,把它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重要一步。一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村干部耐心说服。截至目前,化屋村共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26座,全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现在,流经化屋的乌江东风湖水质常年保持在Ⅰ类以上。
村党支部趁热打铁,与毕节市海事局、黔西市海事局、山水画廊公司、化屋航运公司开展基层党建联建,打造“百里画廊党旗飘”共创试点。
“酸枣树和马鞍树特别多,都在石旮旯,肯长。”54岁的护林员尤治义一边说一边比划,笋子岩的酸枣树,已长大到合抱的程度。在麻窝寨组,人迹罕至的小路上,柠檬黄色的酸枣果经年累月堆积起来,铺了厚厚的一层。谢坤说,化屋村的森林覆盖率2010年不到20%,现在已经超过60%了。
“这户人家把鱼缸砌进墙里,你看这些鱼游来游去的样子。”肖阳群指着一家乡村餐厅的外墙说,“我们化屋的美胜在老百姓的生态意识上。”
黄粑越来越甜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贵客上门的那一天。”村民赵玉学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家慰问的情形,心头仍难抑激动。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和自己全家坐在一起拉家常,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务工情况。客厅茶几上摆着制作黄粑的食材,赵玉学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当地制作黄粑过年的习俗。
当时,赵玉学夫妻还在福建打工,3个孩子在老家读书,夫妻俩总是心挂两头。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后强调,“外出务工也行,在家门口就业更好,可以好好照顾孩子。把孩子教育培养好,未来就更有保障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坚定了赵玉学回乡创业的信心。
不久,他就携妻子回村创业。他参加了村里的就业技能培训班,学会了厨师的技艺,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以乡土风味家常菜和柴火辣子鸡为主,吸引了不少游客,不仅自己家增加了收入,也为部分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
除了开办农家乐,赵玉学还开始制作黄粑售卖,一段时间以来,黄粑供不应求。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赵玉学申请注册了“赵玉学黄粑”商标,把一楼一间房改造成门面房,专门售卖黄粑。
2023年,赵玉学扩大了经营规模,与别人合伙在黔西县城周边办起了黄粑厂,带动附近群众就业30余人。“日子真的像黄粑一样,越过越甜。”赵玉学说,他家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
“老百姓不喜欢‘露富’,但像老赵这样收入的家庭确实很多。”肖阳群说,村里大力发展黄粑、黄牛、黄姜“三黄”产业,建成了田坝、化屋两个黄粑加工厂,与贵州黄牛集团合作发展商品牛养殖共计400头,依托村集体合作社发展小黄姜种植并开发姜甜酒、姜酵素等产品。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万元。
大河涨水小河溢。村里将村集体收益的60%分了红,仅2024年第一批分红就有25万元,还帮全村的脱贫人口代缴了2025年合作医疗费用。
一条旅游公路如山花般从悬崖上蜿蜒垂下。村民杨明兴指着公路感叹:“路通了,人来了,钱也来了,这几年的发展抵得上过去很多年,我们苦日子熬出头了。”
化屋成为“画屋”
尽管是正月,村头在建的两家餐饮店也不舍得停工,村民杨银芳正忙着改造自家院子。“相关部门对地上建筑物有限制,我们不能建带墙的房子,但可以建庭院式、开放式的商铺,正合适做露天奶茶店。”杨银芳说。
走过村头巷尾,满眼都是旅游元素——
在杨文丽的苗绣工厂,货架上全是带有苗族特色的刺绣作品。“一套手绣的歪梳苗服饰能卖上万元,我带动的村民人均每年有3.5万元的收入。”抱着儿子的杨文丽自豪地说。
在乌江岸边,有上海来的情侣躺在户外椅子上小憩,身边是他俩的两台摩托车。“没想到这里这么美。”他们啧啧赞叹。
在河边的他山纪民宿,民宿乐队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直播,并为客人献唱。
在村委会,肖阳群正在和他山纪经理陈韵钰商量,村里打算从全村22家民宿、39家餐厅当中选择一批锐意创新的“宿二代”,去陈经理手下跟班学习。
村里的穹幕球型影院在放电影。村里的生态露营基地爆满。直升机和滑翔伞是新上的“硬菜”,深受游客喜爱。
在总书记曾向大伙儿拜年的同心广场上,25家餐饮小店改建完毕,村“两委”已通过抽签把经营权分配给了25户“幸运村民”……
对化屋村来说,旅游是关于未来最好的想象之一。江水回报的不止于鱼,清风回报的不止于爽意,2024年,化屋村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6亿元。
既到化屋,不爬“手扒岩”就不是好汉。过去的“手扒岩”,是货物出山的危险捷径,现在则改造成“苗族迁徙古驿道”,但有些地段近乎垂直上下,依然险峻,前面的人像在后面的人头顶上行走。
这道复古“步道”让人直观感受到往日行路的艰难。虽然温度不高,但向上爬一个小时再加上下山20分钟,到达昔日麻窝寨组旧址时,已是大汗淋漓。遥想祖祖辈辈负重前行,哪有片刻的岁月静好。在麻窝寨,记者在泥土裹一层牛粪的残垣断壁前,在村民废弃的房子里,久久伫立,思绪万千。
在护林员尤治义看来,父辈那一代,一家人围着一大甑子饭,就着辣椒水下饭,吃完光着脚板去上学。而现在生活无忧,家人相守,风景在侧,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呢?
对35岁的王进艺来说,他祖辈生活的变动加起来,也不及他先在北京打工10年又回村经营民宿10年的变化大。他出生的地方已被水库淹没,那是一座夯土墙的茅草房。现在,他在村里经营的民宿面积达700平方米。
“我的小儿子是我自己带大的,总书记对我们真是关怀备至,我在北京打工时,从未想过今天能在村里拥有这般美好的幸福生活。”王进艺说。
广场上,芦笙正悠扬,苗歌如岁月绵长。
本报记者 周静文 通讯员 张袭明 黄静 视频制作 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