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创新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靶向发力,为基层“壮马赋能”
2025-03-28 09:0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黑龙江省桦南县乡村风景(资料图)。庄艳平 摄

  黑龙江是边疆大省、农业大省,从2020年起,该省针对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不优、储备不足,艰苦偏远地区招人难、留人难等现实问题,创新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

  5年来,1.32万名大学生响应号召奔赴全省各地乡镇(街道)、村(社区)任职,成为一支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生力军,他们不但为基层“壮马赋能”,也用青春力量筑梦田园、建功乡村。

  精心选人,为基层增动能

  “大家好!这里是尚志村的试验大棚,我是辛勤的园丁小尹,为了带动村内棚室蔬菜产业发展,我们去年9月开展了挑战21周种植番茄的试验,共筛选出了小霞、千禧等5个优秀品种,现在新一轮种植已经开始,大家随我一起开启种植之旅吧!”半年来,伊春市嘉荫县朝阳镇尚志村到村任职大学生尹超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和蔬菜学硕士闫振鲁开展棚室蔬菜项目试验的故事,截至目前累计浏览量已超10万次,收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尚志村地处边疆,一直有种植棚室蔬菜的传统。2022年尹超到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后,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的支持下,两位年轻人泡在大棚里,从选种、育苗到翻土整地,再到种植、管护,一步步详细记录整个过程,为种植户们作示范。“通过这次试验,我们为村里引进了优质果蔬品种,为产业提档升级‘蹚路’。”尹超说。

  尹超(右)在大棚里为村民讲解草莓根腐病害知识。李思萌 摄

  像尹超这样敢闯敢试、有能力有情怀的年轻人,正是“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精心挑选出的对象。“我们聚焦人这个‘关键因素’,着眼夯实基层抓治理促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统筹资源带编招聘,全省各地连续5年累计投入资金16.6亿元、使用事业编制1.32万个招引大学生到基层一线任职,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举措切实增强了基层岗位吸引力,累计报名人数突破25.3万人,“如位于祖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地区,由于位置偏远、条件艰苦,人才回引难度较大,通过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连续3年报名人数均达到千人,吸引一大批优秀青年回乡发展。”

  一组亮眼数据体现“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为基层干部队伍“壮马赋能”的成果:聚焦乡村振兴需要,招聘熟悉农村经济、城乡规划、农业科技等急需紧缺专业5867人;瞄准稳边固边、兴边富民需要,招聘本地户籍、有外出务工经商经历、愿意扎根边疆基层3828人;立足加强基层治理需要,招聘有基层工作经历、担任过网格员、善做群众工作4316人。计划实施以来,全省乡镇(街道)干部本科以上学历上升8个百分点、平均年龄下降3.6岁。

  用心育人,为“雏雁”强本领

  “我所在的北极镇地处漠河市最北部,是一个有绚丽北极光的地方。这里冬季最低气温零下53℃。2013年大学毕业,我放弃了南方一家知名企业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理由很简单——东北的乡村振兴,年轻人要回来带头干。11年多的青春奋斗,我收获了成长,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

  5个多月前,党的二十大代表,漠河市委常委、北极镇党委书记文竹分享的自己扎根基层的故事,至今还让佳木斯市东风区佳东街道佳东社区党总支书记蔡熙瑶记忆犹新。当时,她和全省172名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一起前往绥化市乡村振兴学院,参加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培训示范班。文竹的授课安排在第4天,经过前几天到庆安县、海伦市的乡村振兴示范点观摩,晚上和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们聚在一起讨论基层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再来听榜样们“现身说法”,感受大不相同。

  “文竹的奋斗故事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共鸣。她扎根祖国最北的农村,一步一个脚印把平凡事做到不平凡,我下决心向她学习,扎根基层有所作为。”蔡熙瑶说。回到工作岗位后,她重点围绕“一老一小”打造“V爱服务”党建品牌,为老人孩子和困难群众送去贴心关怀,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赞誉。

  “雏雁”初出茅庐,如何在田间地头迅速成长、展翅高飞?“聚焦提升基层实践实战本领,我们从一开始就抓实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全过程管理培养,通过培训帮带赋能,建立省市县联动常态化培训机制。”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省级每年开展示范培训,突出政策理论和实操演练,邀请文竹等15名优秀基层治理带头人,围绕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重大任务、热点问题、典型案例,面对面辅导政策、分享经验;市县两级做好岗前培训和全覆盖轮训,累计培训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4.2万人次。

  为让年轻人在工作中尽快上手,全省从“老乡镇”、优秀村和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挑选导师1.48万名,为每名大学生选派1至2名导师,帮带周期不少于2年,手把手传授兴村富民、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等好经验好方法。

  拴心留人,让有为者有位

  记者了解到,“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实行“乡招村用”,明确招聘的大学生第1年在乡镇(街道)锻炼、第2年统筹选派到村(社区)任职,并设定5年服务期限。服务期满后,由乡镇(街道)党(工)委统筹安排,鼓励继续在村(社区)工作,以解基层人手紧缺的“燃眉之急”,从源头优化基层干部的队伍结构。

  如何增强大学生扎根基层的干事动力?“我们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搭建干事平台、畅通发展通道,营造拴心留人良好环境,通过压担子、树标杆、搭梯子,让他们在基层留得下、干得好、有奔头。”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大学生到村(社区)后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助理,引导他们参与收集民情、春耕生产、防汛救灾等重点工作。目前,全省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共参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项目3256个,助力全省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6.3%;6198名到村任职大学生担任农村专职网格员,常态化入户走访、收集民情,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9.8万件次。2024年防汛期间,5800余名到村任职大学生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注重在产业发展、为民服务、矛盾化解、守边固边等一线,挖掘作用发挥好、业绩突出的优秀大学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全省涌现出一批奉献基层实干担当的大学生典型,如带领村民一起种蘑菇的海林市海林镇模范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玥、传承弘扬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嫩江市前进镇繁荣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杜志娟等。

  同时,该省优化拓宽到村任职大学生成长路径,强化政策倾斜,对培养成熟、群众认可度高、符合条件的,及时选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对业绩突出、发展潜力大、符合条件的,换届期间优先提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截至目前,全省已有57名到村任职大学生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960名担任乡镇(街道)事业单位负责人。

  本报记者 许露露 通讯员 龙组宣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