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旗耀边关 堡垒筑前沿
2025-04-06 07:4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八桂大地,千里边陲。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地边境线超过1000公里。从巍巍青山到滔滔界河,基层党组织挺立前沿,各族儿女同心筑梦,共绘边疆繁荣新图景。

  靖西市龙邦镇护龙村村貌。(龙邦镇党委供图)

  靖西市新靖镇鹅泉村风景。 尹丹丹 摄

  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

  3月18日,记者跟随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念典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学彪,在蜿蜒的边境线巡逻。当天冷空气来袭,细雨如雾,踏着湿滑的山路,赵学彪认真巡视每一处布控点位,“10多公里边境线、11块界碑,山高路陡,来回最快也要大半天。虽然很累,但用脚步丈量国境线,是一项光荣的使命。”

  60岁的老党员黄奇武是巡边队伍中的“不老松”。年轻人爱听他在巡边途中讲述父辈浴血奋战的故事。“我们村红色底蕴深厚,今天的和平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守护好。”黄奇武的话语铿锵有力,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赤诚。

  在靖西市龙邦镇护龙村,中越两国国门遥遥相望。走进村庄,最震撼人心的是那一面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商铺门前、农家屋顶、党群服务中心,处处跃动着炽热的中国红。“我们村又被称为‘国旗村’,升旗、巡边界,这些活动让党员群众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护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麻元波说。近年来,村里新发展了10余名党员,红色堡垒愈加坚实。

  边疆稳,则国安。广西将“国门”党建作为推进边疆发展和安全、夯实筑牢祖国安全屏障的重大工程,出台建立兴边富民“书记抓、抓书记”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明确边境市、县、乡、村党组织书记为兴边富民、“国门”党建第一责任人,目前已实现771个抵边自然屯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各族边民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就在家门口、党员就在身边”。

  “2022年7月,我们将村里的一处废弃教学楼,改造成‘国门党校’。”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珠连村驻村第一书记梁宗婷向记者介绍,党校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和乡村资源优势,创新“党性教育+技能学习+实践操作”办学模式,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28次,培训学员2200余人次。

  在八桂大地的边境线上,像这样的“国门党校”已有42所。它们如同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让边疆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这里,每所党校都是一个连队,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下,我们必将更好地履行守边固边的神圣使命,共同守护好祖国的南大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从“守着边境”到“致富边关”

  中越边境,崇左凭祥市友谊关口岸,货车来往穿梭,边民方立正熟练操作着电子商务平台,一笔30吨的芒果生意,全程仅用5分钟。订单完成后,30吨芒果立刻发货。

  这主要得益于崇左市大力推进“国门”党建联建,联合商务、税务、乡镇党委和边检部门等力量,共同搭建了“东盟国际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今年以来,平台已累计交易金额10.16亿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创收300万元、村民增收750万元,有效推动了边民共富。”凭祥市国发商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农安阳说。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近年来,广西统筹财政资金1.395亿元扶持8个边境县200个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发挥村党组织作用,依托互市贸易、边关旅游、特色种养、边贸产品加工等资源优势,成立边民合作社,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边民”的边贸模式,带动边民增收致富。

  “以前在外地打零工,一个月挣2000元,现在在家门口划竹筏,月收入能有七八千!”在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村民黄绍武一边娴熟地撑着竹筏,一边分享着喜悦。

  这个坐落在5A级景区内的边境村寨,依托“支部+公司+农户”的创新模式,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竹筏观光、民宿接待、特色餐饮……20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月均收入突破6000元。更让人惊喜的是,村里打造的“中越友谊街”去年为村集体增收67万元。“现在村里姑娘都不愿外嫁,还吸引了28位外省女婿落户呢!”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麻成武骄傲地说。

  这样的幸福故事,正在广西边境线上遍地开花:龙州县水口镇12个村抱团发展,利用边民互市政策,让“小贸易”撬动“大民生”;靖西市新靖镇鹅泉村借一泓清泉发展民宿经济,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新靖镇旧州街靠非遗绣球“绣”出致富路,年销售绣球200余万个……“日子越过越红火,守边固边的劲头就更足!”水口镇人大主席农天奎的话,道出了边民们共同的心声。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从“守着边境”到“致富边关”,这条边疆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用基层善治凝聚人心

  3月19日下午3点20分,平果市新安镇吉祥社区的和荣清发现家中停水,向社区物业公司反映该情况。物业维修人员立即上门排查,发现是因他长期外出导致水闸关闭。10分钟后,随着“哗啦”一声,清澈的自来水重新流淌。

  这件“小事”折射出吉祥社区基层治理的“大智慧”。作为容纳2298户9000多人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这里居住着来自全市12个乡镇的搬迁群众。面对复杂的社区管理情况,吉祥社区创新推出“网格化+专业化”管理模式:将整个社区划分为4个大网格,由网格员处理大小事宜,同时组建专业物业公司,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凭祥市凭祥镇柳班村的村容村貌曾经“脏乱差”。2019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卫祖带领村“两委”通过“三清三拆”人居环境整治,组建红白理事会等新型自治组织,发动返乡创业者等新生力量参与治理。“我们建立了‘党群联动、多元共治’的新模式。”李卫祖指着村务公开栏上的组织结构图介绍。如今,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成为村里最亮丽的风景线,村民议事厅里时常传出热烈的讨论声。从环境整治到乡风文明,从“脏乱差”到“绿富美”,柳班村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由“乱”到“治”到“兴”的三级跳。

  一个个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还在不断上演:在崇左市龙州县下冻镇扶伦村,“扶伦书院”的书香浸润着村民的心灵,读书会、文化沙龙让文明乡风蔚然成风;在百色市德保县城关镇那造村,曾经的邻里矛盾在“乡村夜话”的融融暖意中消融,村民围坐一堂共商村务的场景已成常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健全村党组织与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创新推行“一组三会”“火塘夜话”等议事形式,边境地区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特别是“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的全面推行,实现了党建、综治、边防等各类网格的“多格合一”,让基层治理更智慧、更精准。

  如今,在八桂边境的村村寨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深入人心,“自己的家园自己建,邻里的事情协商办”的自治意识广泛普及,“一个寨子一家人”的团结氛围日益浓厚。从“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享”,党建引领下的边疆基层治理,正书写着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时代新篇。

  本报记者 尹丹丹 通讯员 於志宏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