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级组织牵头,依托白洋淀蒲草资源,成立农业科技公司,与村民合作社联合经营,生产蒲草编织工艺品,帮助周边村镇200余人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000元到10000元。”近日,雄安新区安新县安新镇大赵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同乐喜滋滋地说。在雄安新区,23个富有地方特色、务实管用的“创富工坊”,已帮助2100余名村民就业,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1000余万元。
2024年以来,雄安新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党建引领,系统集成推进,盘活村级资产、整合闲置资源、聚集各类资金,一地一策打造“创富工坊”,带动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
构建新区、县、乡、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党建联建、经营合作等方式,吸引疏解单位、央企国企、社会组织协同共建。新区党群工作部联合宣传网信、改革发展、公共服务等部门,出台十条创新举措,合力扶持一批“创富工坊”。积极对接央企国企资源,与安新县赵北口镇杨庄子村等结成联建单位;推动9家央企国企投入各类建设发展资金200余万元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选派33名农村金融服务专员,协调金融机构为农户量身定制专属信贷产品。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多元模式壮大乡村特色产业。针对劳动力富裕村庄,大力发展蒲草工艺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指导雄东片区利用闲置空间创建“雄业创工坊”,通过资源下沉、产业进社区、加工入户等形式,吸纳手工加工类、电商服务类等10余家企业和项目入驻,帮助闲置劳动力就业。与上海市金山区跨区域合作“家门口致富仓”项目,引进蘑菇种植技术,打造7个致富仓,帮助村集体每月增收14万元。实施城乡实用人才培育项目,每年扶持50个创新创业项目和100名实用人才。
打出“工坊富农、金融惠农、智慧助农、院校兴农”政策“组合拳”,推动资源向村级下沉。发挥群团、社会组织等优势作用,紧盯村民就业需要,举办巾帼创业就业培训、“非遗传承就业工坊”等技能培训30余期次。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帮助农户有效链接市场、降低风险,促进共同富裕。(通讯员 张丽颖 刘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