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艳国旗红·边疆党建亮点行丨守好雪域边关的和平安宁
2025-04-25 10:0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米林乡村风光 (米林融媒供图)

  一山一岭,都是故园。一草一木,都是中国。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正如林芝机场招贴画上的这句深情表白,西藏和平解放74年来,一代代边防军民扎根西藏,让五星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雪域边关。

  边境村,“穷林”变“琼林”

  沿着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开车,爬坡,下坡,终于来到位于希夏邦马峰下的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宗噶镇夏村。这是一个位于峡谷中的村庄,海拔4100米,虽然是4月,但草还没有长出来。

  “今年夏天,我们和对面尼泊尔村庄的互市贸易又要开始了。”夏村村委会主任巴桑加布指着群山背后的尼泊尔告诉记者。巴桑加布是吉隆麦拉扎青农资货物运输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还负责麦拉扎青山口到夏村这条路线的日常巡逻。

  夏村科技专干多吉介绍,目前吉隆县共有5个这样的边贸合作社,这几年先后组织了14批次的互市贸易,帮助群众出境到尼泊尔做买卖。其中,2023年进行了一个星期,2024年是一个月,今年则计划开放3个月,从7月到10月。2024年合作社交易额在300万元,夏村每户分红了7000元。

  “依托互市贸易,2024年,夏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在1.5万元左右。”夏村党支部书记贵桑说,村里还有运输队,尼泊尔的老板如果想用夏村的牲畜运输,根据货物重量确定价格,基本是一头牲畜100元到150元。

  不远处的吉隆口岸,多批次南亚班列经吉隆口岸联动出境,去年口岸进出口贸易值达42.48亿元。吉隆县委组织部有关人士表示,边境贸易活跃,大山两边互通有无,将有助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共同愿景的实现。

  西藏边境村建设,对守好边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位于海拔2980米的米林市米林镇帮仲村安置点,111户448名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民族的村民在此生活。帮仲联村党委书记程攀说,政府投资1.93亿元,在安置点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2023年,安置点建成后,村民拎包入住,一分钱不花。

  村民达娃说,新居宽敞得很,能抗8级地震,每家还有一个四五百平方米的院子,很多人种上了樱桃、苹果。达娃当天要去村里的川贝母产业基地上班。“每天200元,划算的。”

  乐业才能安居。西藏各相关边境村党组织全力以赴,为安置点群众端出新饭碗。在帮仲安置点,这个饭碗就是川贝母种植。

  米林市2022年为帮仲安置点配套550亩土地,还为安置点引来了香港京都念慈菴总厂有限公司、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大棚种植、公司化经营。

  种植户达瓦尼玛每天都在大棚内忙碌,恨不得把川贝母捧在手心。这些小小的植物,承载着他的美好憧憬。在现场指导技术的西藏曼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贵说,3年来该产业为当地村民带去保底收益近1000万元,还提供了4万人次的就业机会。

  寒来暑往,安置点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帮仲安置点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前的2.8万元增长到现在的4万元。程攀说:“现在村民到县城办事,车程也从过去的1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

  在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记者到达时,还是大雪纷飞,不到10分钟,太阳却倏然放光,喜马拉雅雪山在天边闪耀。

  说天边那是遥望,但如平视,从琼林村到雪山脚下,也不过十来公里,中间隔着宽阔的高原沼泽,牛羊在其边缘啃草。

  风景如谙,江山何其壮美。“越美好越需要守护,”琼林村党支部书记达娃说,“村民都是活地图,个个都算守边人。”

  这些村民从偏远的老村搬迁过来。新居的舒适,新路的通达,飞地经济和林下种植的诞生,老村新村乡村旅游的崛起,让村民找到了归属感。

  “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在长达4000多公里的西藏边境线上,许多地方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边境村建设的推进,让“穷林”变“琼林”。

  在边境村漫步,大部分村都有整齐的藏式房屋、宽阔的柏油路、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在一座海拔4800米的边境村,村民的卧室甚至还有供氧系统。

  从冈底斯山下的阿里地区普兰县普兰镇科迦村,到亚东河畔的日喀则市亚东县下亚东乡庞达村,西藏边陲的村村寨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这些边境村里,边民群众“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牧屋是堡垒、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处处有防范”,军民同走巡逻路,一起攀绝壁,护佑着神圣的国土。

  国旗艳,军地同守护

  一面旗,三代人,踏遍边关山山水水,共守大好河山。藏区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在海拔3600多米的玉麦山谷,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家家户户屋顶都飘扬着一抹红,那是鲜艳的五星红旗,是人们心中的火焰。

  在玉麦乡,有一个一家为“乡”的“传奇”。自20世纪60年代,父亲桑杰曲巴和两个女儿卓嘎、央宗,在全乡仅一家三口的情况下,秉持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放牧巡边,守护着3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

  玉麦乡第一个大学生,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大学毕业后回乡,也加入巡边队伍。受卓嘎、央宗一家事迹的感召,周边乡镇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申请迁往玉麦,加入放牧巡边的行列。

  玉麦乡也与驻地部队建立军民临时党支部。“子弟兵来到玉麦后,开设了爱民诊所、爱民理发室,免费为村民服务。”卓嘎说。

  你家在玉麦,我家在西日卡,守的是自己的家,爱的是伟大的国。

  3月28日一早,国歌响起,国旗沿旗杆缓缓升起,林芝市朗县金东乡西日卡村村民正在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他们身穿盛装,高唱国歌,有用藏语的也有用汉语的,歌声激荡山谷。

  在村里的守土固边教学堂展厅里,25岁的村民次旺班旦说,60多年前,解放军撤离西日卡村,此后每逢星期一和重大节日,村里都要集体升国旗、唱国歌,感恩亲人解放军,感恩国家。

  西日卡村平均海拔超过3800米,大风天气多,雨雪频繁,国旗一两个月就会磨损。过去,村里干部群众徒步近百里也要买来红布黄绸,捻羊毛线,缝制国旗。

  次旺班旦说:“我们村民每家都有一沓折叠工整的旧国旗,放在专门的箱子里,这箱子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强边固防,国之大者。军民融合,戍边要事。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有关人士表示,西藏“五共五固”工作突出“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2020年以来,西藏在21个边境县市创新开展基层党组织“五共五固”结对共建,通过“共学党的理论固信仰信念、共建基层组织固一线堡垒、共促民生改善固脱贫成果、共树文明新风固民族团结、共守神圣国土固边境安宁”,全面推进边境地区的守边巡边、产业发展、生产生活。

  在风景秀美的林芝市墨脱县甘登乡格林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多杰平措说,村民和驻地部队组成军地治安联防边境巡逻队,每个月都会开展两三次巡边活动,出去一次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

  “村民巡边时会带上国旗,把国旗插在边境线上。”他表示,巡边的许多路线都在村里老猎人的打猎范围,他们非常熟悉,军民携手巡边,村民可以作向导,并传授野外生存经验,比如哪些植物有毒,哪些可以吃,如何防蛇防蚂蟥。作为回馈,驻地部队则帮村民建设茶园和养殖基地,村民需要帮忙的时候边防战士总是第一时间赶来。

  产业兴,鱼水情意深

  “今天订的是2000斤。”林芝米林市羌纳乡岗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巴桑扎西开着他的货车,高兴地说。

  据介绍,在推进“五共五固”过程中,岗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中央财政扶持的50万元和驻地部队帮扶的23万元资金,建成5座军地蔬菜大棚,推动土特产进军营、入连队。近几年,岗嘎村每周向驻地部队供应时蔬4次,每年向驻地部队供应的物资价值超过120万元。

  今年又有了新突破。岗嘎村与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蔬菜包段协议,成为西藏第一家为驻藏部队供应蔬菜的村合作社。预计,蔬菜进军营一项,今年可以为岗嘎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

  驻地部队超市也向各村打开了大门,羌纳乡与部队结对共建4村,即岗嘎村、巴嘎村、西嘎门巴村、朗多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去年均突破50万元。最近,驻地部队还帮岗嘎村建成蔬菜育苗大棚,让村民每年销售蔬菜的时间延长了30天。

  “驻地部队不仅传授了技术,更鼓舞了信心。岗嘎村干部群众现在心大得很,说要给学校供蔬菜,我叫他们悠着点,保证品质。”羌纳乡党委书记孙诚春说,“村民真的非常感谢解放军,每次驻地部队出任务回来,村民都是夹道欢迎。”

  更可贵的是,在驻地部队的帮助下,边境村党员干部的市场意识大大提升。在羌纳乡巴嘎村,这两年在退伍军人、后备力量久米的带动下,村里制油造醋搞旅游,林麝产业起来了,特别是藏区罕见的养鱼产业也落了地,建起冷水鱼养殖基地,100个池子里鱼肥水美,去年销售额就破了800万元。“我们还想和雅江公司进一步合作,扩大养鱼规模。”久米说。

  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珞瓦新村,这几年灵芝种植渐成气候。珞瓦新村第一书记索朗江村说,在驻地部队的支持下,2024年光靠卖白肉灵芝,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山南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说,依托部队理念、技术、人力等优势,山南边境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就有86个。

  “雪域毛峰,4盒。”“老板,雪域勒红发两斤。”在山南错那市勒门巴民族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丹巴次仁的微信上,这几天购茶信息多了起来。几年来,驻地部队、边境派出所民警和村里干部群众结对共建,努力做大茶产业。去年,合作社茶叶种植面积达693亩,合作社下属的两个村的集体经济各增收110万元,人均分红2.3万元。

  不少地方还探索将“国防情”嵌入乡村旅游,探索产业振兴新路径。

  “读到‘来到墨脱您不仅是客人更是戍边人’,我一下子就破防了,跟着走了一段许可的巡边路,真切感到一种精神力量在我心中激荡。”不久前,到林芝市墨脱县自驾游的王磊告诉记者,“爱我墨脱、守我边疆、共走巡边路”活动,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据墨脱县委组织部有关人士介绍,去年以来,墨脱选取格林村缥缈茶园、德尔贡村巡边驿站等点位,精心打造“六点三线”红色巡边游路线,让游客做一次排头兵、当一回巡边人,奋力开辟乡村旅游新赛道。

  截至目前,西藏已完善“一连结一村、一官驻一组、一班带一户、一兵帮一民”结对帮扶机制,驻地部队主动帮助边民群众发展产业项目超过1100个,带动边民群众人均增收3300多元。

  伐木工成了护林员,脱贫户成了领头羊,边民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们更加深切感受到:“这边就是好!”

  通讯员 王子靖 范磊 徐术洲

  记者 车婧 周静文

  实习生 潘子怡 周霞瑛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