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得双(中)和村民一起包装野菜。
暮春四月,万物勃发。在北京市延庆区刘斌堡乡观西沟村,大学生村官迟得双和村民一起挽起裤腿,正在忙着播种葵花籽,等待秋天收获百亩金黄色葵海。
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迟得双,来到观西沟村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当村官,不是为北京户口,也不是找不到其他工作,就是想实实在在为村民做点事情。”迟得双道出了自己的选择初心。
在村一年多,迟得双熟悉了村情:产业结构单一、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低收入户比重大,他开始了深入的思考:自己能为村里做些什么?那段时间,迟得双经常在下班之后,去田间地头挖野菜。渐渐地,他找到了灵感。他发现当地丰富的山野菜资源是村子的宝贵资源,在母校老师的点拨下,他决定发展野菜产业!
为了“摸底”野菜的市场接受度,迟得双每个周末都奔走在北京的各个餐馆、大街小巷。手里拿着野菜,寻找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问:“你有没有吃过这种菜?想不想买回去尝尝?”有的喜欢,有的拒绝,有的不理不睬,什么样的人都见过。迟得双坦言,他在一年内跑遍了北京的所有公园,周末从来没有休息过。
摸底结果比较乐观,多数市民们都想尝尝野菜。迟得双兴冲冲地开始了野菜收购之路。2015年春天的一个早晨,观西沟村的大喇叭响了起来:“大学生村官收野菜了,5块钱一斤,送到村后魏三家。”有这等好事?村民们将信将疑,直到从迟得双那儿拿到钱了,大家才真的信了。少的几斤,多的上百斤,只要是乡亲们送来的,迟得双照单全收。经过处理、包装,野菜卖进了城里的超市。可是鲜菜易坏,第一天卖不掉的,第二天就不能卖了。可是,乡亲们还是源源不断地送来。
怎样解决野菜保鲜的难题呢?迟得双决定将野菜制成干菜出售,并注册了“野菜小王子”商标。他聘用村中留守妇女从事野菜加工,缓解村民就业困难。2017年春节前,迟得双相继推出了马齿苋、野苋菜、野生苦菜等系列野菜及野生肉蘑、黄蘑等系列野山菌,同时还推出了1000份高端野菜大礼包,主打起年货市场。
虽然野菜做得风生水起,但渐渐地迟得双也看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他计划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打造一个田园综合体,充分挖掘市场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动力。
经过半年的筹备,2017年8月,广源居山庄开业了。山庄里,葵花迎风摇曳,黄色的葵海里栽种了红色的红葵,从山上俯瞰,煞是壮观。山庄全天开放,客人可赏葵花,可采摘蔬果,可登山远眺,更有特色野菜宴,让你感受舌尖上的农家手艺。
“之所以选择种葵花,是因为葵花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还可以榨成葵花油供山庄用,这就延长了葵花的产业链。我们还让游客体验榨油过程,榨出的油自己带回家。”迟得双通过打造田园综合体,游人络绎不绝。
山庄南面是一个木屋餐厅,主打野菜宴。曲菜、树头菜、蒲公英……刺激着城里人的味蕾。尝过美食,有些人免不了带一些野菜回去,既打开了野菜的销路,也给野菜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村民们跟着迟得双,春采野菜、夏制茶、秋晒瓜条、冬包装,一年四季地忙活着。
通过做大做强野菜产业,村民们渐渐地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