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厂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西北部,距市中心约60公里,由炭厂西沟、炭厂东沟、潭子涧沟三条山沟组成,是典型的大城市边缘山区村落。历史上,炭厂村曾是御用木炭主要烧制基地,“炭厂”也因此得名。随着烧炭业逐步退出,炭厂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成了妙峰山镇为数不多的低收入村。近年来,炭厂村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生态旅游,逐渐走上了生态致富道路,村民端上了“绿色的金饭碗”。
从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改善到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炭厂村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转型致富之路,为同类型乡村转型发展提供了“解题思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再“向前一步”,这是包括炭厂村在内的所有生态旅游开发村的“必答题”。以此为思考方向,笔者剖析炭厂村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与面临问题,建议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丰富旅游产业业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加快推进旅游载体建设,全面激发和引导餐饮、民宿行业提档升级,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科技赋能救援基础设施,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做好对游客的安全教育和文明引导;实施景观绿化工程,打造丰富多元的绿色产业体系;创新民宿经营模式,鼓励更多优秀企业和农民参与其中,推进乡村民宿经济品质化、规范化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持续加大红色文化研究力度,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增加沉浸式内容,提升游客体验,讲好红色故事,壮大红色产业。
加强区域协同,统筹发展要素。一是加强与临近村落的协同,打破要素配置界限,统筹各村资源,成立平台公司,发挥好统筹谋划、沟通协调作用,合理规划沟域旅游路线,突出各村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例如,炭厂村周边有富余建设用地的上苇甸村建设高端酒店或民宿集群,给游客提供高质量的住宿餐饮服务,同时带动周边村落“抱团发展”;二是加强与区内其他沟域、周边临近地区的协同谋划,共同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共同打造红色资源精品游学。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积极探索“村企共建”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吸引企业投资,优化组织结构,培育人才队伍,加强项目谋划,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为乡村文旅升级注入新动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激发当地百姓保护生态、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进一步释放炭厂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内聚力,在全域范围内打造具有特色的山水景色和乡村文化。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补齐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建设完善兼具消防和游览属性的森林防火步道,加强对湿地等生态景观的保护和美化,促进农林田湖草沙和谐共生;推动村景融合、低碳发展,结合门头沟“三地”品牌培育契机,打造山区型特色旅游文化乡村品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泽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