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溪后村:“科特派第一村”绽放科技之花
2024-08-08 15:08:00  作者:陈巍 林华维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走进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但见成片笔直坚韧的杉木林、遍布田园的百合鲜切花种植大棚、道路两侧整齐的农家小楼……这里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20多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科技助力,有着“绿色金库”之誉的溪后村展现出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溪后村的科特派故事,要从吴敬才说起。1984年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专业毕业后,吴敬才一直在南平农业系统工作。1997年到1998年底,他被公派到德国进修园艺栽培技术。进修回来,吴敬才受命前往王台镇挂职镇长助理,派驻溪后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指导工作。谁也没想到,他的下派成为一场闽北大地“体制性的革命”的开端。1999年2月,南平市下派了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奔赴全市215个行政村,开启了全国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先河,吴敬才成为“1号科技特派员”。

“过去,杉木漂流至闽江支流富屯溪,再一路沿闽江南下,直至福州台江,销往全国各地。”今年已80岁的村民魏乃涵还记得,杉木曾是溪后村的经济支柱,早年溪后村几乎家家户户以采伐、贩卖木材为生。随着生态意识觉醒,溪后村民开始思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科技特派员们发现溪后村的气候、水质很好,土壤呈弱酸性,特别适合种植百合花。从“1号科技特派员”吴敬才开始,溪后村前后迎来12位科技特派员,他们驻派期间不仅根据溪后村独具特色的林业、畜牧业给予技术支持,也让村民掌握了百合花种植技术。

“我们村百合花种植业的发展受益于一任接一任的科技特派员。”种植大户徐行州介绍,刚开始种百合时,不懂得选什么品种、用什么农药。陈文靖等科技特派员多次到大棚现场勘查指导,他们一点拨,药到病除。科技特派员们有事没事就往花地跑,溪后村家家户户都有他们的电话。

为让百合花种植户遇到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溪后村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共享平台,使一个科技特派员能为多个农户提供科技服务,同时一个农户也能享受多个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

通过“科特派+产业链”“科特派+金融”等方式,溪后村为百合花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2000亩种植面积为全镇之最,先后成立了15家百合花专业合作社,每年销售鲜切百合花约2000多万枝,销售额5000多万元,同时,推出“秋种百合,夏种水稻”的“花稻轮作”的模式,实现土地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特派员制度不仅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也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让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2021年来共有20余名涵盖农业、林业、畜牧业、园艺等专业的科技特派员,帮助溪后村调整种植结构,先后引进了多个农产品新品种,引导农户发展大棚蔬菜和竹荪、槟榔芋种植,改造了低产柑橘100亩,并发展种植翠冠梨100亩、烟叶250亩、大棚蔬菜100亩,绿化苗木30亩,成为共富路上的“金种子”。溪后村村民依靠种植“百合花”和特色产业开出了生活的“致富花”,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大量产业项目在家门口落地,吸引200余名外出村民返乡创业就业。“我们把百合花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以党员带头发展百合花种植,通过科特派助力,引导带动周边农户集聚种植、抱团发展。”村党支部书记魏长俊说。

在科特派制度的创新实践下,“科技之花”在溪后村这绿水青山中盛开得更加绚丽,助力一批又一批的村民走上了致富增收的康庄大道。

科特派第一村溪后村 (延平区委组织部供图)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